坚守生态底线 留住绿水青山
——辽宁老工业基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保理念观察
盛夏时节的辽宁,草木葱茏、大河奔流。经过一个时期的铁腕治理,这个老工业基地省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河海生态大为改观,美丽乡村不断涌现,践行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在白山黑水间奏响一支绿色协奏曲。
智慧治理 留住蓝天白云
和记者交谈时,每隔几分钟,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郑重就会习惯性看一眼手机:“我们开发的‘沈阳生态环境在线’App和全市全部县区成立的13个抗霾攻坚微信群,随时可能有反映大气污染情况的信息。”
为治理大气污染,沈阳市聘请了200名具有专业背景的环境治理工作人员和高校专业团队作为监督员,对全市13个县区进行网格化管理。“我们聘请的第三方机构每天开展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立刻拍照取证上传到抗霾攻坚微信群,所在县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要到现场解决。”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胜龄介绍说,“每个季度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后三名要接受市领导约谈和罚款,罚款用于生态补偿。”
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超级站、大数据监测中心、秸秆禁烧指挥管控系统……记者在沈阳市采访时看到,各种智慧环保系统不断投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真刀真枪、真金白银,帮这个老工业基地城市逐渐走出“雾霾围城”,换回蓝天白云。
2015年-2019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由191天增加到284天,增长48.7%。
营口市不久前启用大气污染防治激光雷达走航车,在主城区开展巡查,运用激光雷达技术精准寻找、定位执法、源头治理,让大气污染排放源无处遁形。
“就是要通过智慧环保,实现精准治污。此外,由于大气污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我们和吉林省组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库,通过联防联控应对大气污染。”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范国华说。
根据最新发布的《辽宁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9年,辽宁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295天,达标比例为80.7%。
铁腕治污 再现碧浪清波
盛夏的傍晚,辽宁新民杨家窝铺村村民石玉昌和老伴在辽河边散步。岸边清风徐来,河中波光粼粼。“现在这辽河,越来越像我小时候那样,水面广,水质清,有时候还能看到鱼从水里蹦出来。”60多岁的石玉昌说。
辽河全长1300多公里,是辽宁省的母亲河,也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近年来,经过持续治理,辽河水质不断改善,两岸水草丰茂,鱼虾鸟类增多,一些河段修建了景观廊道,成为当地老百姓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虽然辽河流域总体水质持续向好,但部分流域污染问题仍不容乐观。对此,监管部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今年辽宁省要全面消灭劣五类水质,辽河流域水环境改善是重点。我们已经筛选出20个不达标或不能稳定达标,以及存在达标隐患的污染重点河段,作为全年攻坚重点。”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田博说。
碧水长流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严格的管护甚至是铁腕治理来加以守护。
在辽宁桓仁,近年来,为保护饮用水源地,当地取缔养殖网箱2276个,面积总计33万平方米,年减少养殖量1300万公斤。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明确招商引资项目必须为水源保护让路,杜绝一切可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落户桓仁。
“短时间内看,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但长远看,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生态,就是留下金山银山。”本溪市生态环境局桓仁分局局长王成利说。
“2019年,全省河流优良水质断面占比61.6%,渤海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5.16%。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辽河流域为重点,探索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单元,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治理,实行差别化环境管理政策,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胡涛说。
绿色发展 守望美丽家园
走进辽宁丹东大梨树村,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午后,坐在自家餐馆门前太阳伞下休息的徐洪超向记者讲起他的打工经历:20多岁时,他到周边的沈阳、营口、丹东等城市打工,当过服务员,干过餐馆帮厨,最少时一个月只有600多元工资,家里的父母无人照顾,城里高昂的房价更令他望而却步。
近年来,村里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实现了快速发展,徐洪超决定回家创业。“周边城里的大学生都到咱村找工作,我一个穷小子回村开店,有啥抹不开面子的?”如今,徐洪超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意忙时,父母家人齐上阵,家门口就业致富,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感“爆棚”。
最近几年,村里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全村实现年社会总产值15.5亿元,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好生态就像一座绿色银行,给我们带来更多财富和希望。”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说。
2019年底,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曾经“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辽西建平县小平房村如今也已是一片新景象:红瓦白墙的小楼整齐林立、鲜花盛放的街道干净清洁,地里庄稼生长,山上瓜果飘香……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说,小平房村发展的“第一桶金”是矿山,靠经营铁矿等企业,村民们的生活有了改观。但生活改善了,生态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
因此,小村庄也走上了产业转型的道路:近年来,村里关停大部分矿山、铸铁厂等高污染企业,进行生态修复。村里还开发建设了天秀山森林公园,发展旅游业促进增收。目前,小平房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万元。
“过去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看,没受污染的土地,空气和水,是大家伙的命根子,也是咱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宝贝疙瘩。”钱学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