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保姆,就要儿媳照顾我”儿子甩下一句话,老人不说话了
小潘丨情感美文系列小潘谈情说爱 签约作者原创
对父母来说,养育孩子花尽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到了老了,自然希望能有儿女陪在自己的身边尽孝,尤其是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内心的那份孤独和无助让老人更渴望子女的陪伴。
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因为即使老人再希望孩子能够陪在身边,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自己的事业,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
尤其是很多八零后和九零后,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工作压力又大,就算想多陪陪父母也抽不出太多的时间。
看到孩子们的辛苦,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很多老人选择了报喜不报忧,即使生病了也不会告诉孩子,就是怕孩子惦记。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自私”的老人,对孩子的掌控欲望很强,即使明知道自己的要求显得有些“无理取闹”,但是依然会选择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孙健最近可谓是焦头烂额,他不明白自己一向开明的老父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就像是一个老小孩一样,让他说也不是,答应也不是。
孙健从小没了母亲,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而死,这也让父亲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了儿子孙健身上。老父亲很疼儿子,因为怕后妈给儿子气受,所以即使年纪轻轻就没了老婆也一直没有再找。
孙健小的时候觉得虽然没有妈妈,但是爸爸真的很好,尤其是看到同学被后妈欺负的时候,他非常庆幸自己的爸爸没有给自己找后妈。
可是长大了之后,孙健也觉得父亲太孤独了,自己上了大学,不经常在家,孙健觉得有个人能照顾老爸也好,他能更放心一些。
可是父亲却说这么多年一个人习惯了,说什么也不肯再找老伴,孙健只能作罢。
转眼,孙健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还当了爸爸,他回老家的次数更少了,因为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大,再加上还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所以孙健每天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
前不久,老父亲来到了儿子家小住一段时间,他心想平时还能帮忙接送孩子,做做家务,给儿子一家做做饭,也算是帮忙了。
一天要去接孙女放学时,因为下楼着急,孙健的父亲一下子踩空了,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小腿骨折了。
经过手术固定后,医生说回家静养就可以,所以把父亲接了回来后,孙健开始跟妻子商量该如何照顾老父亲,毕竟老人现在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也需要人照顾。
一时没想出好办法的孙健只能跟妻子替班,一人请假半个月轮流着照顾老父亲。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孙健和妻子开始有些吃不消了,毕竟现在的公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根本不可能这样频繁请假。所以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给父亲找保姆,这样一来,家庭的经济损失也会降到最低。
没想到,接连找了四五个保姆,最多不用三天就被老父亲赶走了,原因也很多,不是嫌弃保姆不讲卫生,就是嫌弃保姆做的饭菜不好吃。
刚开始的时候,孙健还以为真的是保姆照顾老父亲不细心,所以还去家政公司讨说法,没想到后来老父亲干脆说让孙健或者儿媳妇辞职照顾他。
听了父亲的话,孙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对父亲说:“爸,怎么可能啊?我和燕燕都有工作,而且都到了今天这个位置,怎么可能辞职呢?再说爸您的腿不严重,休养几个月就好了,要是真的为了这几个月我们辞了职,以后再重新找工作,那之前的努力都白付出了啊!”
没想到老人听了儿子的话,反而变得情绪激动起来,直接说:“怕什么!我的养老金都给你你们!每个月五千块钱够了吧!”
孙健简直哭笑不得,他对父亲说:“爸,您那点退休金怎么可能够呢?我工资两万,媳妇工资一万五,您说您那五千块钱我们稀罕吗?”
老父亲瞬间沉默了,半晌才说:“随便你们吧,我无所谓。”
后来的保姆再来家里的时候,老父亲没有再找过茬,孙健也松了一口气。
其实说起来,孙健的父亲并不是真的自私,他自然知道儿子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每个月的房贷,车贷,孙女的补习课费用,以及家庭的开销,即便小两口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两万五,依然剩不下多少。
可是为什么老人还会提出那么看似无理的要求呢?归根结底还是老人情感上的孤独,让他已经不习惯了家里有外人的存在,更渴望家人的陪伴。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因为有太多的独生子女正在面临这种困境,夫妻两个人要照顾四位老人,再加上一个或者两个孩子,一旦家里有什么风险,毫无疑问家庭的压力就会骤然增大。
养老问题,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去面临的问题,留给年轻人的选择真的不多,要么,拿着老人的退休金,为了照顾老人放弃工作;要么当了父母眼中的“不孝子”。
其实复杂的人性真的很难评判到底哪一种方式才是可取的,因为有钱买不来父母的开心和健康,但是若没有钱,却连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
尤其是遇到控制欲望强的父母,总想要用亲情绑架孩子,让孩子背负着内疚感,既照顾不好原生家庭,也照顾不好孩子自己的小家,最后的结局往往两败俱伤,伤害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每一段关系里,每一个家庭里,都不可能有最完美的状态,但却可以有最适合的状态,面对自己的亲人和家人,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把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
父母体恤孩子的辛苦和不易,孩子理解父母暮年的孤独感,那么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家庭关系才会更健康地互动下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