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世界发展的未来取决于中国”
“我们的国歌由中国作曲家创作,这是中国和几内亚比绍友好关系的见证。”几内亚比绍驻华大使安东尼奥·塞里福·恩巴洛近日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说,几内亚比绍的国歌《我们亲爱的家乡》是由中国作曲家晓河创作的。对于几内亚比绍而言,中国是风雨同舟、携手并肩的好朋友、好伙伴。他由衷希望在任内续写两国友好的佳话,为两国合作探索更多可能。
“中国城市都保持了特色”
今年1月24日,恩巴洛飞抵中国,就任几内亚比绍驻华大使。对于外交生涯的新一站,恩巴洛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他说,从事外交工作以来,就一直想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年才得以成行。
对于中国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度,恩巴洛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不少关于中国的故事,平时也通过新闻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恩巴洛赴任前做足了功课,但亲眼看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后,仍感到惊喜:“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更加真实的中国。”
短短几个月时间,恩巴洛到访了河北、天津、湖南、新疆等多地。“我从未在这么大的国家担任大使,对我来说,这是全新的经历。”虽是初来乍到,但恩巴洛对于中国的理解日渐加深。在天津,恩巴洛参加了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看到了中国在科技研发、建设智能城市方面的热情与投入;在新疆,恩巴洛走访乌鲁木齐、喀什、阿克苏等地,看到中国政府对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视与保障;在湖南,恩巴洛参观了中非经贸合作创新示范园和高桥国际商品展示贸易中心,看到了中国对非合作的真诚与努力……“我去过的所有城市都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城市都保持了特色,拥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恩巴洛感慨地说,“了解得越多,对中国的印象就越好。”
城市是恩巴洛读懂当代中国的注脚,音乐则成了他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恩巴洛说,他每天晚上都会通过电台收听中国歌曲。“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觉得很好听。”恩巴洛笑道,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期待随着时间推移,我能听懂和喜欢更多中国歌曲,由此逐渐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中国改变了我们的医疗卫生条件”
恩巴洛也想做一位传唱者,把中几两国友好故事讲给所有人听。“我认为医疗是人类的生命之本,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给予几内亚比绍的帮助至关重要。”恩巴洛曾任几内亚比绍卫生部长,对于两国卫生合作十分熟悉,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援建的卡松果医院。
恩巴洛说,卡松果医院为几内亚比绍带来了巨大帮助,“卡松果医院是当时最有名的医院,也是唯一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医院。因此,很多居住在其他地方的人专程到卡松果找中国医生治疗。”自1976年中国政府向几内亚比绍派遣第一批医疗队以来,已有数百位中国医生在卡松果接力这场改善民生的长跑:医疗队年均门诊量近万人次、多次赴几内亚比绍各地义诊、与当地医生无私分享学习……如今,从卡松果到中几友谊医院,从医疗专家组到“光明行”义诊活动,从定期医疗器械援助到邀请几内亚比绍医生来华培训学习,两国医疗合作的成色更足。“中国改变了我们的医疗卫生条件。”恩巴洛说。
与中国医者一道在几内亚比绍挥洒汗水的还有中国的农技专家。自1976年起,中国农技专家的身影就一直活跃在几内亚比绍巴法塔区,帮助当地种植水稻。不仅如此,他们携手几内亚比绍技术人员,不断筛选水稻良种,其中,“美味12号”在当地种植大获成功。“中国水稻良种在巴法塔生产、培育的效果非常好,我们的产量一直在翻倍。”恩巴洛说,“农业对几内亚比绍的发展至关重要,非常感谢中国长期以来对几内亚比绍农业发展给予的帮助。”
“中国是最具担当的国家之一”
坚持互惠共赢是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默契,也是两国践行多边主义的体现。恩巴洛表示,中国在多边框架内发挥作用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关切,因为中国始终在多边框架内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于这一点,包括几内亚比绍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都感同身受。”
在恩巴洛看来,中国对外合作秉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这对非洲国家维护自主性非常重要。“非洲需要中国,我认为中非合作取得成效改变了非洲的全球格局。”恩巴洛说,“自从中国与非洲建立合作关系后,非洲用短短20年的时间达到了过去500年都未曾达到的发展水平。”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依旧肆虐,“疫苗鸿沟”仍然存在。让恩巴洛最难忘的,是中国一次次向非洲伸援手。“非洲非常愿意接受国际社会向我们提供医疗援助。在所有国家中,中国明确表达了将全力支持非洲国家抗疫工作,还为此专门制定了对非援助计划。”恩巴洛表示,中国不仅直接向非洲国家提供防疫物资、医疗器械和新冠疫苗,还帮助非洲国家组建本地的实验室,发展本土制药能力,“中国是最具担当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恩巴洛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国家独立到消除贫困,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用自身发展不断为世界进步注入动力。“我坚信,世界发展的未来取决于中国。”恩巴洛说。
(文/人民日报海外网 张六陆)
本文系人民日报海外网“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出品,特别鸣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