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下半句更经典,却几无人知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父母之爱可谓是最纯粹,也是最珍贵的感情。自出生以来,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和资源。家长可能对自己苛刻,但却绝对不会对孩子小气,对待孩子,平日里是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即便生气时的打骂,也并不是真的生气,而是恨铁不成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更好。
事实上,作为夫妻爱的结晶,当孩子出生后,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爱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它比爱情纯粹,比友情纯真,一切都在为孩子着想。不过,由于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很多家庭却陷入了一个怪圈。孩子与父母产生隔阂,不愿与家长说话,关系越处越冷,也寒了家长的心。
在作家毕淑敏作品《孝心无价》中,有这样一句话广为人知,那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非常简单,那就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得以降临世界,才能品读人间的是非善恶,体验人生百态。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过,这句话虽然流传甚广,但它的下半句其实才是精髓所在。但在口口相传中,大多人只知道这一句,却不知它还有下半句!
如果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表达的是纯正的感情和温情的话,那下半句“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则充满了辛酸。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从哪来,也有属于自己的归家路,这时家是家,家乡是家乡。
但父母毕竟不是超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终究会老去,年华不在。岁月这把无情刻刀在他们的脸上刻上一道道皱纹,也让他们的身体变得虚弱且不再健康,而当他们逝去的那天,家已不再是家,曾带给我们无限温暖的家乡,也成为了故乡。这两句俗语既温情又让人感到心酸,也激起了人们的孝顺之情。毕竟“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所在。
在家时,对于近在身边的家人,我们总觉得他们啰嗦,什么都不懂,也很容易对他们发火。但当我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时,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当在外感到疲倦、累了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父母的重要性。只要父母在,我们便永远有归处,也有着目标和方向。到家见到父母的那一刻,一切防备全部放下,我们不用再伪装自己,可以活得天真,就像孩子一样无忧虑。可是如果父母不在了,我们又能去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