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多说得少,服务退役军人,朱景军有股子倔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 武鑫悦 贺云龙
3月26日,朱景军正在不停地接打电话、翻找档案,嘴里一直重复着“你放心,这事我来想办法。”同事崔莹莹说,遇到退役军人的事,“我来想办法”这句话,是朱景军不变的口头禅。
今年是朱景军担任临沂市费县马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的第三年,三年来,他不断创新机制,优化服务,面对退役军人的问题、难题,他迎难而上,用耐心和一股子倔劲,服务着全镇的1600多名退役军人。
建站之初条件差
他撸起袖子就是干
朱景军是个倔强人。他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姑父和哥哥都在部队上,从小父母对他的期望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导致朱景军从小就咬着一股劲,“一定要去当兵,当好兵”。1993年,朱景军正式服役,在部队期间曾三次获得优秀士兵荣誉,两次荣立三等功。
军旅生涯养成了朱景军不畏艰苦的性格,也让他脾气中本来就带有的那股子倔强愈发鲜活。建站之初,服务站所处的院子是一处破败的闲置房,空间大,但是杂草丛生,院子土地上还有个大坑,房屋也漏雨,用当地居民的话来说:“就是见天儿房,没法住”。这样的环境怎么让退役军人们安心来活动呢?朱景军开始自己设计规划,连夜在家做草图,坚信自己能把这个服务站做好,布置好!
连着两个多月,朱景军跟着装修团队起早贪黑,每天最早来,最晚走,全程把关设计。最终把这个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的镇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了起来。服务办公室窗口、老兵谈心室、老兵活动室、阅览读书室、接待室、会议室、档案室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他还创新设计了包含有南北长60米、东西宽8米的红色文化长廊和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的双拥文化广场。红色长廊内,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老兵们自主捐赠的历史物品,都记载着马庄的光荣历史和英雄模范人物。文化广场外围墙上还设计有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知识,让退役军人来到服务站,就能有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帮扶老兵再就业
他说得少做得多
硬件设施到位了,朱景军又把心思放在了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上。通过到户信息采集,网格化管理,朱景军落实了镇上的退役军人建档立卡,又结合“双推”政策,在服务站创新增设了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
朱景军说:“退役军人的生活我们给予帮扶,就业这方面也想给他们做到最好。”
针对想创业的退役军人,朱景军邀请了创业导师、财税专家,结合实际,为他们实施创业辅导。成功孵化出费县涑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旭丰广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对于想就业的退役军人,朱景军积极联系大型企业,举行招聘会,根据每位退役军人的要求推荐合适的企业。
一些老兵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跑上门来答谢朱景军,又是送锦旗,又是带家里准备的土特产,朱景军收得很少。他说:“我也说不上什么好听的话,不讲崇高理想,就是尽本分的事情,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人家这么感谢我,我反而不好意思。”
带领先锋队抗疫
他近两年未归家
大部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好了,还有一些退役军人总怀念当兵的日子,总想着继续给国家做贡献,朱景军也考虑齐全。他带他们到服务站建立的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体能训练场地,配合武装部门,对全镇民兵和部分退役士兵定期进行体能训练,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当兵保家卫国、退役造福社会。
2019年8月1日,一支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退役军人先锋队在马庄镇正式成立。疫情期间,朱景军就和这支先锋队一起,每天在马庄镇与外界联防联控值守点上,对进镇车辆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和信息登记。累计几千人次,冬天顶着凌冽的寒风,奔波在乡镇几个集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劝导外出人群带好口罩,无要事不出门。
疫情期间,每天忙碌于劝导大家都待在家里不出门,但由于妻儿都在省外,朱景军却接近两年没有回过自己的家。那时女儿还在上小学,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面对妻子偶尔的不理解和女儿的思念,朱景军没有太多的解释,只是说了一句先锋队的口号:“我身为一名退役军人,保家为民,有召必到。”
同事崔莹莹说:“朱哥这人办事倔脾气,认准了就一鼓作气搞到位。疫情期间他不回家,工作时候提及家人也少,只有每回临下班接到孩子电话,他才绷不住了,说爸爸对你照顾不到位,你多体谅,多听妈妈话。”
2020年年假,朱景军回家待了五天,初一到家,初六又赶回了服务站。他和妻子说:“还有更多人需要我,等着我,咱们给人家做服务,自己这关得过去,不能舍小家, 哪能顾大家。”这一次,妻子是支持他的。他说:“我媳妇工作好做,说通了,说明白了,她就能体谅,家里人从体谅到支持,给我增加了好多信心,工作更有力气了!”
服务无休止
退役军人的事是“头等大事”
为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朱景军将每个月的18日作为先锋队的党团活动日,专门为老复员军人和“三属”服务。每逢雨雪天气,朱景军和他的先锋队都迅速上门为老军人清扫院落和出行道路、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提供帮助。
一次活动中,朱景军发现老复员军人崔友田生病无法就医,赶忙联系车辆,亲自将老人送到医院。自己先掏钱为老军人做完所有检查,并办完住院手续,才去落实后续政策。老军人病好以后,朱景军又安排人和车将老人接回家,生怕老人没有得到照顾。
朱景军的办公室墙上,每天都更新着全镇退伍军人的实时情况。很大一面白板墙,朱景军没事就在上面写写画画,哪些是重点优抚,哪些有特殊情况,他都细细标注上。窗边也有一个小白板,上面是朱景军每天的行程安排,用星标备注的“头等大事”,都是退役军人们近期最忧心最难办的事情。
3月26日下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跟随朱景军来到宁开启老人的家中。朱景军说:“这件事办了两年多,今天可算有了眉目。”原来,上午朱景军连续不停地接打电话,就是在忙活宁开启老人寻亲的事宜。
宁开启老人是烈士宁万友的儿子,出生于1946年。1948年宁万友参加革命,留下了宁开启和母亲一起生活,没想到此后就了无音讯。宁开启长大后,四处打听,才得知父亲宁万友早在1949年5月的上海战役中牺牲。听人说遗体葬在了上海杨木桥,可是杨木桥有三处地址,消息来源又不可靠,宁开启一人之力根本难以找到父亲的具体安葬地。七十多年,这件事成了宁开启心头的难题。2019年,宁开启找到朱景军,希望退役军人服务站能带自己找到父亲。
朱景军得知消息后,多方联络,耗时两个多月核实信息,终于找到了宁万友烈士的资料,得知遗体被安葬在上海市嘉定区杨木桥。可惜赶上疫情,迟迟不能带宁开启老人去祭扫。这一拖,就是两年。
两年间,宁开启老人来了站里无数次,朱景军也耐心安抚了无数次,向上级申请了无数次。3月26日上午,临近清明节,宁开启老人坐不住了,再一次拨通了朱景军的电话,朱景军又向上级反映情况之特殊后,得到了令人安慰的消息。上级表示,已经在和上海方协调,由于老人情况特殊,可以考虑安排老人来上海祭扫,但要有子女和服务站人员的陪同。下午,朱景军赶紧来把这个消息告诉宁开启。
虽然是小小的转机,但老人脸上写满了喜悦。老人的表达能力已经衰退了,见到朱景军,却还是握着他的手,拿出父亲的烈士证,和他说:“小朱带我去,我太谢谢你。”
朱景军和记者说:“你别看老人表达不清楚,他心里都明白。这件事对我也重要,压在我心里很久了,我跟自己说,必须给他办好!”
除了退役军人的事,朱景军还关心青少年的教育。朱景军和先锋队员们开展阳光助学、让爱传递活动,每学期都资助六名困难儿童每人1000元。他开办的红色展馆,不仅为老兵们缅怀军人情结,也为青少年做红色教育讲堂。马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分别被青岛理工大学授予“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被费县教体局授予“国防教育实践基地”。
从防疫抗疫的日夜坚守,到捐资助学的慷慨解囊;从照顾老兵的倾情关爱,到扫雪献血的质朴担当,朱景军就像一面旗帜,倔强的执行着、践行着自己“保家为民 有召必到”的铮铮誓言。朱景军说:“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坚守全心全意服务退役军人的初心,让广大退役军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