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玉米价格上涨是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的恢复性上涨,而且这种上涨主要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价格适当上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没有超出粮食价格的合理运行区间。粮食价格关乎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关乎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今后要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继续尊重市场作用,使粮价在动态中实现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玉米价格呈快速上涨态势,近期创出了近4年来的新高。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部分粮食品种价格阶段性合理上涨。目前,粮价总体还是偏低的,玉米涨价并未超出粮食价格合理运行区间。粮食价格关乎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关乎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今后要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继续尊重市场作用,使得粮价在动态中实现总体稳定。
近期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需求旺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饲用玉米需求增加。酒精、玉米淀粉等需求也在增加,加工企业和贸易商普遍看好,收购价有所提高。二是成本增加。今年台风使得东北部分受灾地区玉米出现倒伏,机收成本增加,农民有惜售心理。三是资本炒作。受疫情影响,国内外投资市场对粮食的炒作有升温迹象。10月份以来,玉米期货价格上涨明显,导致现货价格联动上涨。
总的看,近期玉米价格上涨是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的恢复性上涨,还未超过2014年时玉米价格的高点。而且,这种上涨主要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价格适当上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今年玉米丰收已成定局,前期竞拍玉米陆续出库上市。另外,加上部分库存稻谷小麦也可以用于饲料替代,供给是有保障的,玉米价格继续上涨缺乏支撑。
回溯以往,国家把玉米临储制度改为目标价格制度是因为当时玉米库存居高不下,国内价格大幅高于进口到岸价格。目标价格制度尊重市场作用,把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如果价格过低,将直接对农民予以补贴。该制度符合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不干扰和扭曲价格,有利于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实施以后,玉米价格随行就市。可见,前几年玉米价格下跌和近期上涨,都是市场经济下粮食价格的正常合理波动。
应当全面理性看待粮价合理上涨,目前我国粮价总体还是偏低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了100多倍,粮价涨了不到10倍。如今,农民在市场上卖出的原粮每斤大多1元出头,居民购买的成品粮每斤大多2元至3元。对此,生产者和消费者总体上都可以接受。今年以来,世界粮食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但我国粮食供应充裕、价格稳定。虽然近期玉米等个别品种价格上涨较快,但其绝对值却很小,也不可持续,仍在合理区间内。
粮价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这考验一个国家粮食战略的智慧。粮食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恰如走钢丝,保粮食供给和保农民收益,两头都要兼顾,不然就会“谷贱伤农不种粮”,到头来反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使优质耕地持续减少,工业化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出,种粮比较效益低导致“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在此情况下,粮食价格的形成更要综合考虑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产业发展等因素。比如,近期玉米价格小幅合理上涨就有助于激励生产供给,促进市场供需平衡。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在粮食支持保护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方面还有很大完善空间。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基金,从粮食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筹措,取之于粮,用之于粮,加大对农民生产粮食的支持力度;对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给予扶持,支持发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精深加工;建立粮食产销利益调节补偿机制,让主产区种粮得实惠。目前,中央已出台文件要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今后可以进一步明确增量应优先保障粮食生产。(乔金亮)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