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急救服务网络进公园!让更多人“会救人、敢救人”

由 夏德才 发布于 综合

近日,北京急救中心在20个大型公园建立了120急救信息员志愿服务网络,其中新上岗的急救信息员,负责在救护车到达前维护现场秩序、引导救护车尽快到达等任务。

“夜跑心脏骤停”“地铁内突然晕倒”“熬夜加班后倒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约1500人。面对猝不及防的意外,专业救援力量抵达需要时间,在此之前能否运用相关急救知识、提供妥善的应急救助,至关重要。医学上有“黄金4分钟”之说,指的是一个人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后,4分钟内通过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但遗憾的是,在稍纵即逝的窗口期被施以急救的只是部分人,不少人都因急救不及时而失去生命。本可避免的悲剧一再出现,暴露出应急救护的短板。

完善急救体系事关生命安危,首要之举是扩大急救设备覆盖率。当前,我国多个城市已加快在重要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北京也在不断完善急救保护网络。以地铁为例,去年起,全市轨道交通车站AED设备安装分步落地,预计到明年年底可实现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将达80%以上。此外,为进一步优化急救机制、提高急救效率,北京也大幅增加了急救站点,实现999和120统一指挥调度,提高急救培训基地认证数量等等。 硬件逐步配齐,急救技能也得跟上。相较于投入机器设备,一个更长远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大众的急救能力和出手意愿。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相关法律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相继出台,都是为了消除应急救护的现实困境,让更多人敢于且善于出手相助。在此基础上,各大城市也需要积极行动,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普及程度。北京此番通过发挥志愿服务精神,以点带面调动更多人参与急救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急救自救互救能力,正是一个好思路。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列为行动目标之一。加快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从重点群体重点行业扩展至全社会,让每个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加强急救教育与培训、推广急救设备使用、完善急救立法,多点发力让更多人该出手时能出手,会救人、敢救人,这既关乎大家的安全感,也标注着首善之城的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