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印度时报》此前刊登了一则新闻,标题赫然写着“中印双方将从班公湖-楚舒勒地区撤军”,甚至还煞有介事地公布了所谓的“撤军方案”。但没持续多久,就被中方戳破,消息人士表示,印度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撤军方案”是不准确的。
但这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印度一直以来不是都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打算一直在边境地区对峙下去的吗?这突如其来的“撤军声明”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印度当局“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体现。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之所以有这样的舆论导向出现,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一线士兵在高原动辄零下数十度的环境中,真的撑不下去了。
早在10月份初,印度方面就已经传出有士兵在巡逻时举枪自杀的事实,印度媒体当时分析表示,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前线的压力过大,导致他们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
其实这也合理,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印度士兵,很有可能会想到,与其在这里吃不饱穿不暖继续耗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下山去“老婆孩子热炕头”,真的还不如一枪解决了自己来得痛快。
与此同时,令印度边境“闹剧”持续发酵的自然因素也出现了,2020年的冬天,来得似乎比以往更早一些。
印度媒体此前曝光了一张印度士兵执勤的照片,这名士兵是印度边境地区的一线驻守士兵,而在镜头下的他,正躺在零下50度的雪窝中“卧雪而眠”,大雪已经将他整个人覆盖起来,几乎把他变成了一座冰雕。
从这个细节上来看,就能够看出印度的后勤保障能力究竟有多差。
在边境发生变动前期,印度军方可是信心满满地想要“硬刚到底”,但是随着边境士兵的人数越累越多,他们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20万能扛枪打仗的士兵,更是20万张“嗷嗷待哺”的嘴。
对于大多数的低种姓士兵来说,吃饭的要求不高,能吃饱就行。但印度军方非但不能让他们吃饱,甚至连一件防寒服都不给他们。
据悉,印度军方审计后发现,如今印度边境地区对于高山必备的冬季装备的短缺率在24%-100%之间,100%的概念是什么?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能够过冬的防寒装备。
而就算印度从美国购买了一批二手的、存在明显使用痕迹的、有破洞乃至血迹的防寒服,也根本满足不了印军目前的需要,毕竟这些防寒服要先发放给高种姓的印度军官,而这些人数更多的低种姓士兵,就要在高原上忍饥挨冻,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其实在物资囤积这方面,印度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根本就做不好,毕竟实力摆在那,短时间内根本就寻求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此前,印度方面宣称贯通了“阿塔尔”隧道,表示已经彻底改变了物资运不上去的状况。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虽然这座海拔4000米的罗塘山口贯通了,但是后边5328米的塔格朗拉山口、4915米的尼克山口该怎么办呢?
本来印度方面是打算在大雪封山之前将前线20万士兵所需的30万吨物资全部运送上去的,但是按照印军的统计,如今才堪堪送了一半,就已经遭遇了数场暴风雪,甚至还遭遇了两场5级以上的地震,公路也面临着被切断的风险。
这就让印军陷入了一个更难抉择的处境,如果现在撤军,心有不甘,可如果现在不撤军的话,这20万军队很有可能就撤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