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领两份公益岗补助,人却在省外……新苗头警示脱贫攻坚“收官战”勿歇脚

由 完颜翠琴 发布于 综合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字强)9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发题为《领两份公益岗补助,人却在省外……新苗头警示脱贫攻坚“收官战”勿歇脚》的评论。

  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部分地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却有所抬头。这不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值得警惕。

  当前,随着多地脱贫攻坚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少数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盲目乐观、疲惫厌战、松劲懈怠等情绪。

  有的基层干部抱有“大功告成”“躺着迎接胜利”的心态,出现放松休战、歇歇脚的苗头;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扶贫项目已实施、扶贫资金已兑付,就在人员到岗、措施问效等方面做减法、打折扣;有的地方统筹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不力,一些基层干部以疫情影响为借口,对脱贫攻坚工作消极懈怠、能拖则拖,致使部分扶贫项目工期滞后,扶贫项目开工率低,扶贫产业恢复生产慢。

  从云南省纪委监委近期通报的案例来看,云南省个别贫困县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工期滞后,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安置点群众仅在新的安置房内添置桌椅、板凳、床褥等物品,未能“真搬实住”,难以稳定安居,在新家老家、山上山下“两头跑”。还有一些地方转移就业不力,一定数量的贫困群众未外出务工或出去找不到工作又返回农村,收入急剧下降。

  不同于歇脚松劲的“慢节奏”,个别地方则出现了“用力过猛”现象,大搞突击快上,政策落实不精准。比如,云南某贫困县对低保对象识别认定不精准,实行“大进大出”,今年3月纳入低保人员数量与去年底相比减少了51.04%,而6月份与3月份相比又增加了54%,少数村仍存在外出务工青年吃低保问题。云南某市则存在公益岗位变形走样现象,个别贫困户被聘为护林员又兼清洁员,享受两份公益岗位补助金,但贫困户却不在公益岗位上工作,而是去外省打工。

  少数基层干部避讳查摆问题,怀有“捂盖子”心态同样值得注意。记者调研采访发现,少数基层干部认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多讲成绩,不能再说问题,否则就是给党和政府抹黑,因而有的县乡村在迎接检查时报喜不报忧,刻意隐瞒问题和困难。整改问题时也敷衍应付,深查细改不够,整改措施层层套用、照抄照搬,上下一个样,排查问题“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比如云南某贫困县对“名股实债”问题认识不到位,举一反三排查不深入,不仅没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一发了之”“一股了之”问题,反而将其当成经验做法进行宣传。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最后紧要关头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放松休战、急功近利,搞虚假政绩。基层干部歇脚松劲,不仅会造成既有脱贫攻坚成果得不到巩固提升,也会耽误“临门一脚”、乘胜追击的战机,个别地方搞突击式“大水漫灌”则会造成政策落实粗放,政策效果和公平性打折扣,而个别地方盲目追求虚假政绩,对现实问题采取“鸵鸟”政策,势必会给脱贫攻坚埋下风险隐患,不可不察。

  以上不良苗头虽反映在具体工作中,但根子还在领导干部犯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毛病,缺乏担当、不敢作为。各级主责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还需强化监管引导、监督执纪,推动党员干部以优良过硬的工作作风履职尽责、善作善成、慎终如始。

  脱贫攻坚“收官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取胜,在今年剩余100多天时间里,广大基层干部应沉下心、俯下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奋勇冲刺“最后一公里”,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