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公布《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受疫情影响,去年香港贫穷人口增至165.3万人,贫穷率为23.6%。经过香港特区政府各种福利项目支持后,贫穷人口降为55.4万人,较2019年减少8.8万人,贫穷率为7.9%,较2019年下降1.3个百分点。相对于739万的人口规模,香港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亟待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创新担当,打开新局面。
香港特区的贫困线是按照各项福利政策介入前每月住户收入中位数的50%确定。2020年的标准是一人户4400港元,二人户9500港元,三人户16000港元,四人户20800港元,五人户20000港元,六人及以上21900港元。结合较高的生活成本来看,香港的贫穷线并不高。享受福利政策后仍然有55.4万人处于贫穷线以下,反映了香港扶贫任务的艰巨程度。
报告显示,经济形势和人口结构是对贫穷率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疫情冲击降低了经济增长率,人口老龄化加快了贫困人口的增加。2020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达130万,其中九成不再从事经济活动。
香港的扶贫主要依赖于三个“抓手”。一是恒常现金项目,包括综合援助、针对老人的长者津贴、对在职低收入者的在职津贴、对贫穷家庭儿童的教育津贴等;二是非恒常现金项目,政府根据每年不同情况的福利现金发放;三是非现金福利项目,包括公屋分配和学费减免等。每年恒常现金项目的增幅不会很大,公屋资源的稀缺决定了其受惠面不会骤然扩大,因此,扶贫效果主要取决于非恒常现金项目的增加。2020年,香港向18岁以上永久居民及低收入新移民每人发放1万港元现金补贴,仅此一项就促使26.67万人跨越贫穷线。
现金发放是扶贫见效最快的措施,也是最“慢”的措施。快就快在立竿见影,“慢”则慢在治标不治本,不会激发内生动力,一旦福利减少,贫穷率立即高企。2009年至2020年,香港的福利政策介入前贫穷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要实现实质性减贫,必须先转变扶贫观念,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在享受福利政策后,香港18岁至64岁人员有28万人收入低于贫困线,其中18岁至29岁的青年人数为4.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失业,“授之以渔”已成当务之急。
从扶贫架构看,香港尚无专职负责扶贫的部门和人员,也缺少明确的减贫路线图。内地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经验表明,一个履职尽责的扶贫团队是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的关键。香港拥有17万专业精干的公务员,可以结合自身制度特点组建专责部门。
2020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扶贫纾困方面的投入达到3000亿港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如果长期依赖现金发放,就会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香港的民间资本雄厚,公益慈善组织众多,需要科学引导形成扶贫主体多元化格局。
香港的贫穷情况是各种深层次民生经济问题的集中反映,涉及产业布局、社会分配、人口政策等多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任务越是繁重复杂,就越需要创新担当。香港拥有雄厚的财力储备,也面临着新一届立法会选举、政府部门调整等契机,这都是推进扶贫的有利条件。香港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很大,现在正是破旧题开新局的时候!(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