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药价放开后 几块钱的低价药很难再有了 2015.6.6日

由 沈建伏 发布于 综合

  【导语】

  据西安媒体《华商报》报道,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地高辛片,最近从1瓶6.7元暴涨到了68元,涨了差不多10倍。不只是西安,在山西太原、山东枣庄等地,近期都出现了地高辛片价格暴涨的情况。有网友质疑道:“难道6月1日药价放开后,药品就可以这样离谱地涨价?”

  一直以来,低价药是很多患有慢性病病人的首选,因为疗效好、又便宜。如今一下子从几块钱涨到几十块,一定会让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只不过,涨价行为真的是因为药价放开而导致的肆意乱为吗?

  ●为什么要放开药品价格管制?

  从2015年6月1日开始,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

  中国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曾几经变迁:1980年代末的价格“闯关”中,药价曾被彻底放开;但到1997年前后,价格飞涨,市场混乱,政府因此重新收紧管制之手,并从彻底的政府定价,演变成政府指导价(最高零售限价)——2000年,当时的计委发布《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从这个文件发布至今,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管制已实行15年。

  在全面放开最高零售限价之前,中国对药品实行三种定价形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药品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其中,由财政购买免费向特定人群发放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约有100种,占已批准上市药品数量的0.8%;其他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具体形式为最高零售限价,约2600种,占22%左右;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以外的药品,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主定价,占77%左右。

  在这种政策下,一方面出现了药价虚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规定最高零售限价的药品,很多都在市场上绝迹,虽然便宜,但想买也买不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以药养医”的难题未破,医院缺乏控制药品费用的动力,医药企业给予医生的“回扣”也未消除,很多医生没有动力给患者开便宜药。

  有时候就算医生想开,医院或者药房也未必会有,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部分临床常用药品特别是一些经典老药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如心脏手术必需的鱼精蛋白、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等。”鱼精蛋白注射液正是因为价格过低,企业不愿生产。

  经典老药和低价药是不是真的不生产了?倒也不是,因为最高零售限价是在十几年前规定的,这些年因为原材料、运输、人力成本都在上涨,所以生产低价药和经典老药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于是药企把他们改头换面,用所谓的“升级版”,换汤不换药的出现在市场上,价格升高了,原料也没有变化。

  有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氟哌啶醇”,每针的价格只有2元多,这款药已从药物清单中消失了好几年,氟哌啶醇有类似可替代药物,但患者要为替代药物多付上10多倍的价钱。

  政府限价也滋生了腐败。去年,负责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爆出腐败传闻,一共五位官员先后被带走接受调查,而这五人都曾直接或间接管理过医药价格。

  ●放开价格管制,药价是涨是降?

  普通人最为关心的是,放开药品价格管制,药价将会呈现什么样的走向?

  虽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低价药品大多是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的药品,放开最高零售限价,市场实际交易价格不会出现普涨现象。但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仅仅是药价放开对于药价而言,影响不大。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曾在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说,卫计部门主导的药品招标采购仍然是决定终端药品价格的关键一环,所谓的放开药价并不能解决问题。取消药品最高零售价限制,部分药品的招标价格很可能超过原政府定价,其中的上浮空间就很可能成为医院进一步获利的机会。

  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药企也曾抱怨说,不少药品生产的成本价和招标价之间有着较大差异,企业生产廉价药的积极性不高,要么出现“降价死”,要么为降低成本而弄虚作假,甚至不得不向定价管理者进行非法的利益输送。

  而且“以药养医”不变,仍然会出现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现象。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低价药最高零售价虽有所放开,但涨价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仅从生产环节还是不能解决低价药的困境。假如药商不愿代理,药店不愿进货,医生不愿开药,这些低价药也照样不能到患者手中。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傅鸿鹏认为,在“以药补医”机制未能破除、医院绩效和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未能突破之前,即使实施支付价改革,仍然存在着医生诱导需求、推高药价和费用的风险。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药价放开会带来积极的转变。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就曾对记者说,药品价格放开后,医疗保险可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与药品生产商博弈,药品价格可稳降不升。


  ●现有低价药涨价是板上钉钉的事

  虽然药价的整体水平是升是降仍存争议,但是仅拿低价药这一部分的药品来说,涨价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可能很难买到几块钱的低价药了。

  比如新闻中的地高辛片,按照代理商的说法,这个药的原料都是国外进口的,国内没有,原料价格上涨很快,以前国内有三四个工厂在生产,但是现在只有一个工厂在生产。原因就在于,因为地高辛片之前是有最高零售限价,在各省售价一般都是每瓶六至八元钱,一瓶一百片,但现在的成本就达到了六十元钱,亏损严重,厂商根本没办法供应。

  与此类似的还有治疗高血压的降压0号,一片仅需一元钱,但好几年在药店都难寻它的身影;一个名为“格列苯脲”的降糖药也是如此,3元一瓶,一瓶100片,但这几年来几乎买不到。

  前文说到的鱼精蛋白,201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断供的紧张局面。作为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常用药,它的价格大约11元/支,这一价格维持了十余年。因鱼精蛋白断货,医院不得不让紧急抢救的病人先用。也有媒体报道,曾有患者家属用原价300倍的价格,私下采购鱼精蛋白。

  所以,出于成本问题,一些低价药肯定会在药价放开后价格上涨。虽然价格上涨,但这些药仍然还在低价药品清单内,根据相关规定,现阶段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

  以地高辛片为例,每瓶包装数量为100片,根据包装上用法用量显示,口服半片至两片,每日一次,这样来算的话,药品价格目前为68元一盒,服用两片的话每日费用仅为1.36元。

  ●放开之后,该怎样管理药品价格?

  虽然药品价格放开,但也不意味着药品价格可以随意定价。事实上,世界各国的药品价格制度可以分为政府定价和自由定价,在允许药品自由定价的德国和英国,也是通过医疗保险和控制利润等方式,对药品价格进行管理。

  德国政府制定有《药品定价条例》,据此管理药品价格。政府制定报销参考价格,以同一疗效组中某种药品的价格为该组每种药品报销的参考价。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主制定药品零售价格,但高出参考价格部分的价差需由患者支付。并且,规定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加价率,控制中间环节的利润,实行药店全国统一零售价格,避免药品价格的无序竞争。

  而英国通过控制药品生产利润水平间接控制药品价格。英国政府明确规定,企业出售给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药品(只限于处方药),利润限定在17%-21%之间。

  对于中国来说,药价放开仅仅是医疗改革的开始。毕竟对于药品来说,消费者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医生的诊断和建议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决策权由医生来掌握的时候,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医生的动机。目前药品价格越高,医院加成收益就越多。如何切断“以药养医”,如何让医保在药品价格中发挥作用,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还需要配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