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炊事班的故事15年后重聚 沙溢发微博引起童年回忆杀

由 宗政从蓉 发布于 综合

  炊事班剧组15年后重聚,15年承载的一定不会只有一部剧的回忆与情怀,还有同时期的成长,我们从小孩到独当一面的成年人,很多道理也是从这部剧里学到的。

  这不是 李大嘴 江小道 钱掌柜 邢捕头 白展堂吗

  大勺握得紧,饭菜香喷喷,我们保障有力,炊事班里练精兵。

  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一样,都有家的感觉。

  让人记住的从来都是以前的经典剧 ,没有什么大制作 ,场景也不用一天一换 ,衣服甚至整系列下来就是一套 。可偏偏这些人给了我们童年, 给了我们难忘的美好 ,而不是现在这些小鲜肉 ,面无表情面瘫演戏还说cool。


  小时候,自己很喜欢看喜剧,有部《炊事班的故事》是我心情不好调剂之必备良品。在那个综艺、网络不那么发达的年代,简直是我精神兴奋剂。

  这部《炊事班的故事》有3部,从2003年到2007年。从还是BP机的年代到手机网络盛行的年代,操着河南口音的小毛,一口广东话的洪班长,东北方言的大周、小姜、帅胡,还有山东大汉老高,以及分别说着四川、福建、天津、山西话的客串角色,不下于十种南腔北调的方言大杂烩,光是方言就令人爆笑。

  与传统的热血军旅剧不同,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士兵在青春成长中的精神渴求和心理趋向,将青春立志、偶像崇拜、靓丽时尚、诙谐幽默诸多元素融入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在屏幕上打造出一派欢乐军营、和谐军营的全新景。

  还凸显了军装改革等重大军队历史。在第三部中就开始出现新式军装。

  异军突起的军旅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大多巧妙的构筑了冲突性的小情节,而情态意趣丰富,令人忍俊不禁而又不失味道。应当承认,难得军队题材和主旋律对象表现会表现得富有情趣,而更为难得的是军队炊事班范围的事件竟然表现得既有意思也有趣味。

  不说了,再去N刷了!!

  (2017-09-21)


  军旅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已经走过5年岁月,随着第三部最后一个镜头的完成,导演尚敬宣布这将是《炊事班的故事》的完结篇,虽然早已知道“炊事班”即将“解散”,大家都将“转业”,6个大兵还是哭成了一片。 《炊事班的故事》是由尚敬执导,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出品,洪剑涛,范明,周小斌,沙溢,姜超,毛孩等主演中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的情景喜剧。2002年至2007年共拍摄三部。全剧以一个空军场站中基层连队的炊事班作为舞台,通过发生在六位年轻炊事兵身上的一件件鲜活生动的日常小事,把火热的、绚丽多彩的军营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第一部播出的时候小学刚毕业,那时候已经已经很喜欢。也许还没毕业,还在上六年级。晚上写作业到半途忍不住要溜出客厅,打开电视把音量调小,怕惊动我妈,然后看着笑到不行。

  后来出了第二部,第三部。都是断断续续看的。播到第三部的时候已经高一了,我依然晚上偷看电视。当时有点不相信,这部剧真的就演了这么多年?

  最近不知怎么就想起来看了。下载了几集,就上瘾了。

  后来干脆把原班人马演的派出所的故事,以及炊事班的各种访谈,包括鲁豫有约,娱乐现场,都找来看了。然后再逐个翻演员档案,充分发挥八卦本性。

  这一类的情景剧,还有当年的陈佩斯,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到近几年的,家有儿女,武林外传,通俗点说,就是脑残,捞。毕竟我只是一个脑残早期90后,当年也算看着本山大叔,大风车长大的,对这一类、实在有某种情结。今天翻出炊事班来看,有种复杂的感觉,又亲切又感动又感慨,总体来说是美好,看着舒服。

  角色和情景。军营里的炊事班,6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炊事兵,虽然剧本设计了每个角色不同的性格,但都带着军人的印记,敬业,善良,热心。演员都用方言说台词,左一句俺滴亲娘哟右一个拧巴。虽然剧本某些部分比较做作,像老掉牙的笑话,但是演员表演出来真的自然真实得很。 为演员量身定做的剧本。看了演员的访谈才发现,生活中的他们性格就跟戏里的角色一样。无论是演员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影响演员,演员和角色已经高度统一了。

  所以看他们的访谈特别有意思,副班长依然是话痨,班长果然是大哥,每个人有一手做菜的功夫。剧里面的他们就没有表演的痕迹,感觉特别真实。有两个人除外,周小斌和毛孩。看了他们的访谈感觉这两个演员跟角色的差异最大,真实中的他们是智慧又细腻的,不像剧中的那样又傻又愣。这两个角色身上虽然有表演的痕迹,但是因为欣赏演员的敬业和个性,看戏的时候还是感觉踏实又舒坦。演员出身军队的艺术团。与我们常见的演员相比少了一些脂粉气多了一点单纯和忧郁。部队的人都这样。

  我想起军训时接触的那些教官,那时的感觉是部队好像是都市里的一片净土,这里有一群人单纯得可以在高三那年为了锻炼自己参军,从此在部队一待几十年,休假的时候才偶尔逛逛商场看看电影。生活很宁静,但是他们内心很坚强。还记得军训的时候教官说,部队的人看起来都比较老相,比一般看要老三五年。我想说,那是成熟。看着访谈我能感受到,军队的艺术团里的演员生活都过得特别真实,无论台前幕后他们都是朴实的人,演员不就是一个职业么。就该是这样的。

  (2017-09-18)


  为迎接“八一”建军节的到来,7月24日,公安边防部队2017年“名厨走边防”活动在西藏公安边防总队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位国家级的名厨专家来到该总队机关厨房,示范部队大锅菜及经典家常菜、糕点加工制作等厨艺。

  当日下午,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君老师,结合军队实际情况,给西藏公安边防总队的官兵们开展了科学营养膳食知识、烹饪知识等方面的视频讲座,传授了合理的饮食建议以及日常烹调如何减少营养损失等内容。

  据西藏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主任郭文灿介绍,“名厨走边防”活动从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组织了系列活动,名厨小分队分批次先后深入到全国26个总队级单位,扎实开展以送温暖、送技术、送理念、送图书、送服务和炊事技能培训为主题内容的“五送一训”工作,累计帮扶指导130多个支队级单位伙食保障工作,培训炊管人员1280多名。下一步,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已经拟制了《关于改造基层单位食堂的指导意见》,计划2年内让该总队基层单位厨房和餐厅“旧貌换新颜”,实现设施设备规划、统一、标准的目标。(记者 张雪芳 实习记者 聂兰娣)

  (2017-07-25)


  图为炊事员郭建威正在炒菜。 余文彬 摄

  中新网拉萨5月25日电 题:雪域高原炊事班的故事

  作者 余文彬

  晨光熹微,在拉萨武警后勤仓库的炊事操作间里,却早已经是勺声叮当响,热气腾腾冒了。炊事班的炊事员们正在忙碌的为战友们准备着丰盛的早餐。

  图为炊事员郭建威(右一)正在参加军事训练。 余文彬 摄

  谈起炊事兵,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他们整天围着灶台转,与锅碗瓢盆为伴,经常从早忙到晚,很少能休息。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了战友们能够在紧张的训练之后,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

  图为炊事员马凡博(左二)正在参加军事训练。 余文彬 摄

  每次看到自己炒的菜被战友们一扫而光的时候,炊事员郭建威的脸上总是洋溢出满足的笑容。其实在这个班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厨师科班”出身,郭建威就是一个从“耍枪的”变成一个“掌勺的”,在转入炊事员岗位之前,他就是中队的一名战斗员。

  每个军人都有“英雄梦”,参军入伍时郭建威的梦想是当一名特战员,保家卫国,在雪域高原执勤一线战斗....。.每每谈及自己从军时的最初梦想,他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图为炊事员郭建威(左一)、马凡博(左二)与战友们合影。 余文彬 摄

  2015年新兵下连不久,根据任务需求郭建威却被分配到炊事班,成为了一名炊事员,与最初的参军梦想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此时的自己却是一名平淡无奇的炊事员,每每想起这些,他总是体现出无比失落。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建功军营的梦想,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尽管自己满手伤痕并染上了痛风。“其实战友们对伙食的肯定,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郭建威满脸笑容得说道。

  每天清晨的6点30分,当其他战友们还在熟睡时,炊事员马凡博就与其他炊事员开始准备一天的早餐了。

  马凡博,一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做出来的“特色馒头”一直获得中队官兵的一致好评,“小马馒头做的可以呀,又换新款式了?”他常常可以在食堂里听到这样的夸赞。

  一年前,他还是一名从未接触过炊事的战斗员。由于人员调动原因,马凡博被分配到炊事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任务,他当时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图为休息时间炊事员郭建威(左二)与战友们在一起交谈。 余文彬 摄

  “人生中第一次做馒头就出师不利,战友们都戏称我做的馒头硬的像石头。”他苦笑说道。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事后自己一直勤学苦练,在网上看书学习,晚上加班加点的做实验,最后终于成功,同时还自发研究出了南瓜馒头,紫薯馒头等各类特色馒头。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众多战友的认可,马凡博觉得这是他继续前进最大的动力。

  图为炊事员马凡博为早餐准备馒头。 余文彬 摄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这就是高原军营里一个普通炊事班炊事员们的平淡工作。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年复一年甘于奉献,却有着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态度;他们曾经都有过挫折和沮丧,但却从未想过放弃;他们虽没有什么豪言壮志,却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他们用锅碗瓢盆奏出军旅之声,用自己每次认真的付出,照亮着自己人生的路。(完)

  (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