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怼人术太厉害了,一出"负荆请罪"又狠又刁,把宝玉和黛玉闹了个大红脸。事后黛玉没有生气,她看到宝玉为了她不惜得罪宝钗,心情一下子变得大好。本来黛玉还想等宝玉说够一万遍对不起才原谅他,这下用不着了,立刻和宝玉和好了。
等宝钗和王熙凤走后,黛玉笑着对宝玉说:"你也试着比我利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着人说呢。"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在黛玉和宝钗的较量中,宝玉立场鲜明的向着黛玉,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黛玉心里所有的不愉快统统消失了。
黛玉说的没错,宝钗"负荆请罪"这一招够绝,挖了个坑等着宝玉往里面跳,太损了。黛玉虽然常常挖苦人,可她都是干脆爽直,哪有宝钗这么多的弯弯绕绕?
宝玉自认为和姐妹们打成一片,感情很好的,没想到会和宝钗闹得这么不愉快,他心里不是滋味。心情不好,就想找人聊聊天,他一路过去,跑王夫人屋里去了。
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人也在晃来晃去直打瞌睡。宝玉和金钏儿从小玩到大,关系非常密切。趁王夫人睡着,他们在王夫人眼皮底下玩起了小暧昧。
宝玉拉她的手,悄悄说:"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理他。
宝玉继续逗她:"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
金钏儿这小丫头比较调皮,平时和宝玉玩笑惯了,在他跟前说话很随意,一时不注意,拿贾环的风流事开起了玩笑:"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看似睡着的王夫人忽然跳了起来,像母夜叉附体一般,那面目要多可怕就有多可怕,她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宝玉一看不好,吓得一溜烟跑了。
王夫人当场下令将金钏儿撵出去。金钏儿跪下来苦苦哀求:"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王夫人盛怒之下,哪里听得进金钏儿的哀求,到底把她撵走了。作为王夫人最得力,也是最信任的丫环,莫名其妙的受到了最严重的处罚。
这个处罚太离谱了,金钏儿犯的错根本不是多大的事,最多写个检查,扣点工资就过去了。为什么王夫人小题大做呢?怪只怪金钏儿不够机警,没看出王夫人这两天心情很差,已接近爆发的边缘,就等着找人做出气筒呢。金钏儿还跟平时一样和宝玉嘻嘻哈哈,这不撞到了枪口上了,唉,只能算她点背。
被撵走不久,金钏儿自杀了,王夫人从此背上了狠毒无情的千古骂名。从她后来对待晴雯那股子狠毒来看,这评价不过分。然而在金钏儿一案上,还是想替王夫人辩解几句,从法律的角度上看,对晴雯,毫无疑问是蓄意谋杀;对金钏儿呢,顶多算个过失杀人,王夫人不是真心要撵走金钏儿,如果金钏儿不是太过刚烈,能忍上几天,到时候王夫人气消了,百分之百给她恢复原职。为什么这么说呢?本章用点篇幅揭开王夫人撵金钏儿的真相。
金钏儿不过说点男女关系的暗示,王夫人就像发了疯一样怒骂金钏儿,那股子狠劲,恨不得当场推出去斩了。扣下来的罪名很唬人,"把好好的爷们教坏了"。为这么点事至于吗?不至于。那为了什么?还不是因为贾母拒绝了薛家这一门亲事。薛家背后是王夫人,这门亲事是王夫人一手策划的,现在泡汤了,王夫人气的是整晚整晚的失眠,她早已变成了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火药桶。金钏儿这个倒霉蛋,一不小心撞了上来,稀里糊涂的作了枉死鬼。
作为荣国府的铁杆钗派,别的女孩子都入不了王夫人的法眼,她吃了秤砣铁了心,不惜一切代价要宝钗做她的儿媳妇。为了促成这桩婚事,她明知其他三人反对,依然不死心,偷偷找上元春,要元春赐婚。
元春没有贸然同意赐婚,她只答应在端午节礼上做些暗示。
王夫人想了一想,行啊,元春表态了应该没人反对吧。
王夫人太把自己当根葱了,这不,打脸了吧,更受不了的是,还是当着大家的面被狠狠的抽了一耳光。在清虚观,贾母当众拒绝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一巴掌打的太狠了,手指印都清清楚楚的。
王夫人做梦也想不到,娘娘的意思都有人敢反对。这下可好,煮熟的鸭子硬是让它飞走了,王夫人气的胃疼肝疼浑身都疼。她这一股火憋了好几天正没地方发呢,金钏儿偏偏一头撞上来,成了王夫人的出气筒。
这个推论有证据吗?证据一大把呢。王夫人撵过两次人,一次是金钏儿,另一次是晴雯三人。这两次撵人事件中,王夫人的表现是判若两人。
先看对待金钏儿。撵走没两天,金钏儿就跳井自杀了。
这里啰嗦几句,谈一谈金钏儿为什么自杀。金钏儿自杀是因为她不服气,金钏儿被撵的原因就在于她说的一句话"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彩云和贾环做什么事呢?那还用说嘛,肯定是那种事。金钏儿只不过说了那样的话就算教坏了爷,她口中的彩云可实实在在和爷做着那样的事,和金钏儿比起来,彩云岂不罪行更严重?然而彩云没有受到一点责罚。王夫人不去惩罚罪行更严重的彩云,却撵走金钏儿,处事如此的不公平,金钏儿怎么可能服气?偏偏她的性子又太过刚烈,用了最激烈的方式——自杀向王夫人抗议,抗议王夫人处事不公。
听到金钏儿自杀的消息后,王夫人大受刺激,她又是后悔,又是伤心,哭着对宝钗说:"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绕了半天无非是说,不是存心要撵走金钏儿的,甚至把当时加在她身上的罪名也改了,改成"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为这么点事撵人过分吗?过分,所以她亲口承认是她自己一时生气才撵人的。王夫人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无非是承认金钏儿没有错。金钏儿没有错,还撵走她,闹出了人命,责任算谁的?王夫人亲口说了是她的罪过,把罪名揽在她自己身上。
为了弥补她自己犯下的过错,王夫人一出手给了金钏儿家五十两银子,外加两套妆裹的新衣服,更是饱含感情的说:"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
做了这么多的事赎罪,王夫人还觉得不够,她专门为金钏儿平了反。几个月后王熙凤请示王夫人,要提一个丫环上来补金钏儿的缺。王夫人当即拍板,缺不补了,把金钏儿的月例银给她妹妹玉钏儿,让玉钏儿拿双份工资。这样的安排意味着,王夫人公开为金钏儿平反了,也就是她承认自己错了。
案情清楚了,王夫人撵走金钏儿,不是她说的金钏儿教坏了宝玉,如果她真的这么认为,一定对金钏儿恨之入骨,怎么可能为她平反,金钏儿早就和晴雯一样的下场了。
对待晴雯,很清楚的表明一件事,一旦有谁真正触怒了王夫人,那么这个人的下场将非常凄惨。
晴雯被撵的表面原因和金钏儿一样,王夫人认为她教坏了宝玉。其实王夫人心里明白的很,和金钏儿一样,晴雯是无辜的。无辜的又怎么样,晴雯得罪了王夫人,王夫人绝不可能放过她。
受了这么大的冤屈,晴雯无处伸冤,活活的气死了。晴雯死后,王夫人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和对待金钏儿的态度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一点伤心后悔,话语中充满了怨毒,其狠毒无情令人胆寒。看到了吧,一旦真正得罪了王夫人,她就露出了恐怖的面目,必欲将此人除之而后快。
对照晴雯,可以清楚的看到,王夫人不是真心要撵金钏儿,贾母拒绝了薛家让她气急败坏,借着一件小事迁怒于金钏儿来发泄心中的怒火。本来过两天王夫人冷静下来,一切可以恢复如初,只可惜金钏儿太过刚烈,一时想不开而酿成了悲剧。
作为"肇事者",金钏儿的自杀给宝玉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他从此再也不敢和女孩子随意玩笑,宝玉的一生都将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