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目前,国内关于汽车安全检测最权威的莫过于“C-NCAP”和“C-IASI”这两家测试机构。其中,C-IASI作为RCAR组织(Research Council of Automobile Repairs)在中国唯一的正式成员机构,在评测方法和标准上向美国IIHS看齐,采用国际上更加严格的25%偏置碰撞测试。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但是,国内C-IASI和美国IIHS有着一个非常大的不同之处在于,C-IASI测试的每一款车型都没有公布测试数据,消费者们只能看到某款车的测试结果,至于每个点位测试得分以及如何打分都没有公布。反之,美国IIHS从1994年就开始公布每一款车型详细测试数据以及每项测试内容的得分情况。这样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测试数据就能了解车辆每个部位的抗撞击性能,对车辆整体安全性了解更加透彻。但国内测试机构由于不公布测试数据,消费者只能通过最终测试结果对车辆安全性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至于哪个部位强度高,哪个部位强度不佳,是由何原因导致,无从得知。那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看一款车是不是真的耐撞,我们又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考量呢?下面,就针对此类问题,小编和各位好好聊一聊。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首先,看一款车到底耐不耐撞,必须要经过碰撞测试后才能得出结论。因为,车辆的防撞钢梁以及其它高强度钢板都被安置在车身内部,在外壳的保护下基本看不出来。即便是将车辆拆散,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讲,对于钢板的厚度也完全没有概念,而且车辆的安全性是一个整体概念,仅从一个部位的钢板厚度评价的安全性,未免有些太过于片面。所以,想要了解一款车安全性,需要从多个点位观察车身的形变量。

1.A柱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A柱作为汽车前身底盘和车顶最重要的连接点,A柱的强度直接决定着整个驾驶座舱的生存空间。如果A柱在车辆碰撞过程中被折断或发生弯曲,就会导致整个中控台向后移动,将驾驶员腿部牢牢卡住,导致驾驶员无法第一时间逃脱,耽误救援时间。另外,A柱发生变形后,前车门也会受到牵连,由于形变量巨大而无法正常开启,一般只能等待消防人员使用破拆工具才能进行救援。而在这期间,驾驶员腿部长时间受重力挤压,腿部血液无法循环,可能会面临截肢风险。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都采用相对更严格的25%小偏置碰撞测试。偏置碰撞可以更好的检查车身A柱的强度,如果A柱弯折较小,乘员舱的变形量就会相对变小,对乘员的保护效果也就更显著,碰撞测试成绩直接就提升到“良好”了。

2.B柱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虽然汽车侧面碰撞发现的事故几率相比于正面略少一些,但在我们生活中,因为闯灯抢行或未让直行车辆优先通行的事故屡屡发生。此时,B柱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B柱的防撞梁位于安全带的固定位置,也被称为“门梁”,它主要是为了抵消其它车辆对本车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在前车门和后车们内部,还配有车门防撞梁,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而衡量B柱是否能够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形变量同样是主要判断的依据。而很多车企为了使B柱强度更高,在这些关键位置都采用多层高强度冲压硬化硼钢,也被称为“包心钢”,而这些钢材强度可以达到1200MPa,能够降低B柱12.8%的侵入量。另外,想要在侧面撞击发生时对车内乘员起到绝对性的保护,侧气帘的展开面积以及形状,同样至关重要。

3.吸能盒

对于正面发生的碰撞或追尾来说,车辆并不是越结实、耐撞性越高就越好,吸能结构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观察过汽车的防撞钢梁就会看到,通常钢梁并非直接固定在车架上,中间还有一节方形盒子作为引渡,采用螺栓结构将其固定。其中,这节所谓的方形盒子正是“吸能盒”。吸能盒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收汽车在发生碰撞中传递到车辆后方的惯性力,通过吸能盒主动发生形变,将车辆的大部分惯性力进行压缩吸收,这样传递到驾驶舱的力就会小很多,对驾乘人员也能起到更好的保护。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另外,一般在吸能盒上还会配有溃缩引导槽,这样在发生形变过程中吸能盒可以按照近乎垂直的角度进行收缩,将力矩最大化吸收。而不会因为力度不均匀,导致吸能盒在收缩过程中出现倾斜,可吸收的力矩能量降低。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吸能盒的加入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降低车架形变的可能性,便于后期维修更换。试想一下,如果防撞钢梁后方没有加装吸能盒,车辆在发生碰撞中,力矩会直接穿过防撞钢梁,此时,抵消力矩的就变成了车架。而如果车架发生形变,后期维护的成本将变得非常高。如果有了吸能盒,大部分力矩被吸能盒所吸收,这些在后期维修中只需要更换吸能盒即可,维修成本大大降低。

4.气囊

虽然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车型都标配主驾驶气囊(方向盘气囊)和副驾驶气囊,当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中,单一气囊有时候可能无法完全保护到驾乘人员,因为受撞击角度的不同,驾乘人员的头部可能会撞击到车门或其它门板上。这样即便是车辆外在安全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但由于人体的头部比较脆弱,发生这样的撞击结果也有可能是致命的。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另外,如果气囊没有弹出或没有给驾乘人员面部带来缓冲,在发生事故的一瞬间,安全带会将驾乘人员牢牢固定的座椅上,但头部由于惯性的原因,会形成“鞭打效应”,脖子可能瞬间会扭曲断裂,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特别是在侧面发生碰撞时,由于很多入门级和低端车型并没有标配侧气帘和座椅气囊,此时,驾乘人员相当于没有了头部保护措施,这样的惯性作用力直接将人体头部撞击在车窗或内饰上,对人体的伤害将非常大。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在碰撞测试中,模拟假人的头部要涂上蓝色或红色印记,目的就是为了观察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假人头部所撞击的位置。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根据美国IIHS的调查,侧面碰撞事故当中,配备侧气帘和座椅气囊,可以比单独配备气囊的致死率下降37%。而且,正确使用安全带和气囊,可以使60%的人群脱离生命危险。

总结:

安全,不是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我们应该具备对汽车安全性的辨识能力,虽然国内两大碰撞机构“C-NCAP”和“C-IASI”从来没有公开过任何关于某款车型的碰撞数据,但通过碰撞测试后的图片呈现效果,从图片中了解车辆的安全系数,以方便我们在后续购车中做出更好的判断。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43 字。

转载请注明: 知识盲区 如何通过碰撞测试看待汽车安全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