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颂・年代人物话变迁】42岁装调工杨章琴:从三线基地到现代化航天企业
42岁的杨章琴是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惯性技术装调车间液浮陀螺装调工、组长。
2000年,杨章琴从遵义航天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单位(原单位名“O六一基地”)从事惯性器件装配工作。
作为和军工行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当时的“O六一基地”经常接到一些与国防军工相关的重要任务。“一般情况下,这些任务都是以代号来下达的,大家不知道生产出来的产品具体要干什么用,只知道这些产品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生命。”杨章琴说,她和同事们都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每次接到任务,大家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为了早日胜任岗位,杨章琴刻苦钻研技术、请教师傅,学习掌握各种机械设备的性能,从学徒做起的她很快在厂里“独当一面”。
回忆当时工作的情景,杨章琴侃侃而谈。
杨章琴在显微镜下清洗液浮陀螺各组件
液浮陀螺装配属于惯性器件精密装配,显微镜对于液浮陀螺装配的员工来说,就是他们的第二双“眼睛”。高洁净度要求的液浮陀螺,清洗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白点都可能导致产品的不合格。因此,他们经常需要在6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各组件的清洗。
“以前厂里在技术、财力等方面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加之清洗设备比较陈旧,大多都是靠人工操作。”杨章琴说,为了确保产品配套组件在显微镜下没有任何多余物,他们每天拿着细小的棉花签蘸上清洗液,从早8点一直清洗到晚10点,到最后彻底清洗干净,棉花签已经装满2个垃圾盒。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没有叫苦叫累,只是将困难化作动力在工作中不断历练自己,逐渐使自己蜕变成一位合格的军工人。
工人们在百级间装调液浮陀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液浮陀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2012年,公司引进了水基清洗设备,经过水基清洗的零组件多余物有了明显的减少,有时基本看不到多余物,在精洗时速度也有了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设备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无论是产品精确度、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车间大多数零组件在进行装配前都会先进行水基清洗,然后再精洗,不仅提高了清洗效率,还降低了员工的疲劳强度。
进入“十四五”时期,公司也成为推动贵州工业建设的“排头兵”,从历史产物的三线军工企业,蜕变成现代化的高科技军工企业集团,形成了以高端技术装备、控制系统及精密仪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发展格局,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军工人以最初的心,行最远的路,追最真的梦。杨章琴并不觉得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很乏味,“我就是一名普通工人,时代的变迁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很有幸福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好好奋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