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德国“世纪洪灾”带来的警示

由 甫全胜 发布于 综合

连日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德国等西欧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洪灾,死亡人数据报道截至18日至少已经超过180人。有人称这场灾害为“世纪洪灾”,甚至是“西欧史上最严重洪灾”。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主汛期,正处于“七下八上”的关键阶段。德国重大洪灾警示我们,包括防汛抗洪在内的应急管理行动应该具备“五心”。

一是同理心。德国遭遇的这场特大洪灾发生原因普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有科学家指出,由于温暖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水分,不断升高的全球平均气温已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约1.2摄氏度,令强降雨更可能发生。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具有跨界性、弥散性、广泛性,其影响无差异地危及各个国家,将整个人类结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安全命运共同体。这也充分说明与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对于德国人民遭遇的灾害,我们在感同身受、表示同情的同时,也必须具备同理心,即类似的灾害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成为“自然的宠儿”。这场灾难昭示各国,全球气候变化令我们以往的应对经验出现不足,要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也要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从根本上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也是帮自己。

二是戒惧心。在防汛抗洪方面,德国一向被认为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但是,此次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德国的应急管理能力表现,受到国内公众的广泛质疑。实际上,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往往会超越人们的想象力,所造成的混乱与无序会超越日常形成的管理能力。极端天气往往有小尺度、随机性的特点,会导致短时局地强降雨,难以精准研判与评估。例如,在德国洪灾中,一些中小河流暴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时,一些导致群死群伤的天气事件还具有突然转折性,让人猝不及防。此外,现代社会的运行严重依赖供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个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其后果难以预料。所以,我们对于极端天气事件要有戒惧之心,应急管理要体现底线思维,而不能对天气预警麻木不仁。

三是创造心。相对而言,欧洲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地区,且建立了较为先进的预警体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应急管理模式。但是,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应急响应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因为既往积累起来的应急经验可能难以完全有效应对眼前的巨大危机。面对灾害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和异常性,以经验去研判、甚至剪裁事实的结果势必会招致严重损失。例如,德国通常降雨量有限,这使部分地方政府或公众面对雨情、汛情抱着想当然的态度,没有做出及时且带有冗余量的应急准备。在高风险的社会,一切皆有可能。对不确定性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四是谦逊心。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类之母,而大自然孕育万物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应该具有足够的谦逊之心,有些时候要理解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能一味地强调与自然抗争,而是要及时转移、疏散社会公众,使其得以及时避灾。此次,德国洪灾应对的过程中,部分民众没有及时得到避险转移,这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当然,能否及时转移疏散公众,这与社会组织程度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是非常心。突发事件包括常规突发事件和非常规突发事件,救灾也分为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德国洪灾发生后,联邦政府特事特办,出动军队参与救灾,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面对当代世界风险的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非常态救灾可能会日益成为应急管理的新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急管理需要的不是“平常心”,而是“非常心”。非常态救灾会超越日常设计的行政制度规则,不能墨守成规,而需要以方便和效率为原则,不必拘文牵义,而必须打破陈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王宏伟,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