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葬礼于11日在东京增上寺举行,仅限制亲属参加,12日举行告别仪式。
增上寺是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家寺,埋葬着德川家的多位幕府将军。11日下午安倍晋三的遗体运抵增上寺,日本天皇使者宫内厅次长向安倍晋三的灵柩献上花篮,随后宫内厅次长转述了天皇夫妇对安倍晋三的哀悼。
1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长耶伦抵达日本,布林肯代美国总统拜登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哀悼,财政部长耶伦前往增上寺献花。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称,在12日举行的告别仪式上,共计有2500多人出席,包括首相岸田文雄、自民党副总裁麻生太郎等日本政要,许多民众也自发前往增上寺悼念。
葬礼结束后,安倍晋三的遗体将火化,随后安葬于山口县老家的墓园中。
日本的国葬制度
事实上,自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后,海内外媒体和日本民众都在猜测日本政府是否会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不少人认为,安倍晋三作为目前日本政坛中执政时间最长,并且还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前首相,理应享受国葬待遇,然而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来看,日本政府没有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
根据二战前日本的《国葬令》规定,能够享受国葬待遇的人物,基本都是对日本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战前只有皇室、公爵、元帅和首相才能享有国葬待遇,例如伊藤博文和山本五十六。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从礼制上看,裕仁天皇的葬礼也属于国葬,不过日本将皇室的葬礼称为“大丧之礼”,其规格应在国葬之上。
二战结束后日本废除《国葬令》,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只为1967年去世的前首相吉田茂举行国葬,时任首相佐藤荣作认为吉田茂为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理应享受国葬待遇。
此后日本的首相在去世后,没有人再享有国葬待遇,包括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田中角荣。这些前首相的葬礼多是由所属政党和家属共同举行,日本政府视情况会给予一定的帮助。
此外,在日本和韩国还存在一种“国民葬”,顾名思义,这种葬礼是以全体国民的名义来悼念逝者,只有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理论上,担任过日本首相或影响力较大的政客在去世后都有资格举行国民葬,不过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只为佐藤荣作举行了国民葬,而韩国举行国民葬的次数较多,名声较好的韩国总统和独立运动政治家都享受了国民葬待遇,比如韩国国父金九、前总统卢武铉等。
由于安倍晋三突然遇刺,他身故后应该享有什么规格的葬礼一直是日本政府比较困扰的问题。有报道称,日本政府曾征询安倍昭惠,是否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被安倍昭惠婉拒。
需要指出的是,安倍昭惠向来是一幅贪得无厌、挥霍无度的形象。在安倍晋三的包庇下,安倍昭惠曾涉及“森友学园”和“赏樱会”贪腐案件,一度威胁到安倍晋三执政。日本媒体普遍认为,安倍昭惠此举是以退为进,为安倍家族摄取更多的政治影响力。
另一方面,安倍遇刺事发突然,并且正值日本参议院选举期间,如果要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一时间难以邀请到各国元首出席,全球政商界重要人物抵达东京后,防疫和安保问题对日本政府而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现在的公开报道看,安倍晋三的葬礼只允许亲属参加,因此就不属于国葬或国民葬的范畴,此外安倍晋三生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其葬礼仪式是按照传统的日本人葬礼流程进行的,另外考虑到安倍晋三拥有前首相和自民党领袖等诸多政治身份,有多位国内外政要出席,民众也自发前往悼念,所以其葬礼规格还是远远超过平民的葬礼。
尽管安倍晋三的葬礼较为“普通”,但日本政府还是给予了部分礼遇。11日岸田文雄宣布授予安倍晋三大勋位菊花章,这是日本最高等级的国家荣誉勋章,在二战后仅吉田茂、佐藤荣作、中曾根康弘三人获得这项荣誉,安倍晋三是第四个。此外日本首相府降半旗向安倍晋三致哀。
享受国葬待遇的日本领导人
1926年日本正式设立《国葬令》,规定只有皇室在去世后可以享受国葬待遇,立下功勋的大臣在天皇特旨下才能举办国葬,不过在此之前,日本政府也为不少重要人物举行过国葬。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第一位享受国葬待遇的重要人物。
大久保利通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明治政府之父”,与西乡隆盛及木户孝允并称“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在担任财政大臣后,推行资产阶级改革,打压武士势力。1871年大久保利通巡游欧洲,回到日本后他提出建立英国君宪政治制度和普鲁士的军事制度。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难民被台湾土著杀害,意图出兵台湾,史称“牡丹社事件”。大久保利通担任全权大使,与清政府交涉。最终清政府让步,承认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随后日本以此为依据,宣称清朝承认琉球属于日本。1878年日本强迫琉球国王退位,正式吞并琉球群岛。
由于大久保利通打压武士的政策在日本多地激起叛乱,不少落魄武士将其视为“奸吏”。1878年,大久保利通在上班途中遭遇岛田一郎等六名武士的刺杀,当场毙命。大久保利通死后,日本政府追赠为右大臣、正二位。并且为他举行维新以来第一场国葬,葬于东京青山墓地。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甲午战争的策划者。大久保利通遇刺后,伊藤博文继续推进大久保利通未完成的改革。1885年伊藤博文开始起草日本宪法,因此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内阁以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为由,派遣日本海军偷袭北洋舰队,甲午中日战争打响,1895年清政府宣布战败,派遣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商谈和约事宜。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战争胜利后,开始加快扩张速度,1907年伊藤博文强迫大韩帝国签署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9年日本派遣伊藤博文前往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商谈有关朝鲜半岛、以及划分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等事宜。在哈尔滨火车站,伊藤博文遭遇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安重根向伊藤博文连开三枪,击中其胸部和腹部,随行医生现场施救,20分钟后伊藤博文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伊藤博文死后日本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安葬于伊藤家族墓园。
吉田茂
吉田茂是二战后日本第一位首相,也是天皇任命的最后一位首相。
在1936年之前,吉田茂是日本侵华的积极鼓吹者,支持所谓的“满蒙分离论”,一直主张日本应加快对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侵略。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日本政府和军部中,吉田茂又是特立独行的“亲英美派”,他深知日本在国力上难以与英美列强抗衡,因此一直反对日本偷袭珍珠港,侵略东南亚。由于吉田茂的政治倾向,1938年他被日本军部勒令免职。
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吉田茂仍积极地和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与外务大臣东乡茂德会面,试图阻止日本与美国开战的决策,但未能成功。
二战结束后,吉田茂被美国视为“反军部”象征,因此他得到了麦克阿瑟的信任,日本政府也顺势启用吉田茂,由他全权负责与驻日美军交涉。
在战后执政期间,吉田茂将日美关系视为日本重获大国地位的基础,他认为日本重获军事力量前,应该先恢复元气,他主张日本在国际政治上追随美国,借美军保卫日本,削减军费开支,优先发展经济。
由于吉田茂全方位向美国靠拢,因此在对华政策方面,吉田茂积极干涉台湾问题,污蔑新中国打算推翻日本政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吉田茂与鸠山一郎将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为“日本自民党”。
1967年吉田茂因心肌梗塞去世,日本政府为其举行了战后首次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