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琴台探秘
在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琴台寺村,有一座古寺庙名叫琴台寺,在东二道桥畔有一口“相如井”。相传,司马相如曾用此井水煮酒。
初春时节,笔者慕名来到琴台寺村,见此井至今仍供琴台寺村200多户人家饮用。众多村民如数家珍般讲述了司马相如琴台的故事。
史载:成都、临邛、安汉三地皆有司马相如琴台。安汉县琴台,在今高坪区江陵镇琴台寺村,旁有相如故宅,其地有光圣寺。
相传,司马相如寓居此地时,常在皓月当空的晚上,与卓文君一道在月下弹琴诵赋。宋绍兴十年(公元1131年),县丞于方回过琴台时,题《过琴台游光圣寺观》诗:“地号琴台本不虚,相如曾卜此闲居。至今洗笔池中水,尚有当时吮墨鱼。”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寺僧将留题原样请蒲楠书于石碑上,由遂宁石匠宋子信刊刻,立于光圣寺内。宋末,光圣寺毁于火,明初重建时,将光圣寺更名为琴台寺。于方回诗碑立于琴台寺大雄宝殿门前右侧,因年久字迹不大清楚,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依原字点画雕修立于原处。
琴台寺为四合院式庙宇,前系观音殿,后为大雄宝殿,左是戏台,右为书房。观音殿前有一小水池,池上所建石拱桥,将池水一分为二。月夜,人行桥上,可见左右池水中各有一个月亮,时人便将这种情景称为“琴台夜月”。
又传,琴台寺观音殿前的飞檐下,大门两侧塑有哼哈二将,哼将的左眼安的是一颗夜明珠,当月光照射眼珠时,又反射至水池中,池中便有两个月亮。
今蓬安县境在汉时为安汉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为南充县)辖地。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将安汉县东北境(包括司马相如寓居地)析出新置一县,因司马相如曾寓居于此,故名“相如县”,县治在利溪镇。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降蓬州为不辖县的县级散州,同时新建罗家场(因场在嘉陵江边的江陵坝,人称“水罗家”),将原司马相如寓居地划归罗家场,罗家场隶属南充县,从此,司马相如琴台隶属南充。
杜甫寓居成都时,作《琴台》诗曰:“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游相如琴台时,作诗云:“相如一去已年年,县废台空名自悬。莫道当垆花影尽,至今皓魄尚娟娟。”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蓬州人林琏《咏琴台寺》诗云:“昔年琴址已杳然,今遗古迹寺廊边。林花岂是当年景,水月长流此夜天。坝接通衡闻驻马,江浮疋练见行船。往来世境虽多变,钟鼓山前不断烟。”“驻马”即驻马坝,亦名吊马坝,即今高坪区江陵镇吊马坝村。
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南充知县洪运开到琴台寺赏月,作《琴台夜月》诗:“汉相班班挺壮酞,长卿才调也风流。梁园客至联今雨,巴国人传此旧游。古佛一龛泉响寂,暮山千叠月轮秋。清光应照闺中妇,尚恐婵娟感白头。”
1951年春,南充县政府拆去琴台寺,建筑材料修了县府大礼堂(后为龙门中学礼堂)。20世纪70年代,戏台等也被拆除。琴台早已不存,相如坪也变成了农田,琴台寺旧址今已建琴台寺村小学校。现仅存琴台寺东二道桥畔的“相如井”,于方回诗碑已由高坪区文物管理所收藏。
因此地曾属相如县(今蓬安县),蓬州(民国二年更名蓬安县)人为了纪念司马相如,又于清道光以后在蓬州州治锦屏镇重建琴台,今亦无存。
罗家场因地处江陵坝,1988年地名普查时,更名江陵乡,1992年撤乡建镇,更名江陵镇。1993年7月划归高坪区。
在汉时为安汉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为南充县)辖地。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将安汉县东北境(包括司马相如寓居地)析出新置一县,因司马相如曾寓居于此,故名“相如县”,县治在利溪镇两河塘。
来源:南充日报 作者:赵升华 伍家宽 王积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