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石光银:“治沙英雄”踏上“复种”新征程

由 终廷花 发布于 综合

来源:陕西日报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定边县狼窝沙的山梁上又多了几株新绿。

2月20日,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已近古稀之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像往常一样,来到这片与风沙战斗了一生的“战场”,照顾这些心爱的草木。抬眼望去,曾经贫瘠的狼窝沙已被一片苍翠的林海所代替。

“陕北的春天还有些冷,这片大多是我们最近几年复种的新苗,要格外照顾好,一点儿也不能马虎。”石光银边干边介绍,“去年我的建议就是加快推进毛乌素沙漠再治理,其中复种非常关键。”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70多年来,在榆林人民坚持治沙造林下,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实现了“由黄变绿”的根本性转变,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沙退人进、局部良性循环”转变。

然而,石光银清晰地看到,榆林治沙造林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仍旧难以彻底改变这一区域生态脆弱的状况。植被分布不均、稳定性差、林木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大量防护林进入枯老衰退期,老化、退化现象严重,有二次沙化的危险,特别是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沙区治理形势愈发严峻。

在与风沙战斗了一辈子的石光银看来,提出意见建议的同时,还要敢于先试先行。于是,他带头走上复种、补种的新征程。为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加快实现毛乌素沙漠地区从“浅绿”向“深绿”迈进,近年来,石光银始终在探索和实践着从初步治理到稳固治理的转变。

“一开始,为了最快速度锁住流沙,我们种的多是像杨树这类生长速度快但寿命短的植物。几十年过去,这些树木大多已经死了,复种、补种就成了重中之重。”石光银说,如今,他们根据沙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合理规划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加大了樟子松、侧柏、旱柳等乡土树种设计栽植力度,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草结合,常绿阔叶结合,实现了造林树种的多样化,逐步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

2020年,石光银带领当地群众在狼窝沙复种了5000余亩林木。凭借多年的努力,这里已被打造成一条百余里长、10多公里宽的绿色屏障。

“毛乌素沙漠地区面积广阔、生态脆弱,我认为要持续开展毛乌素沙漠的再治理,提高沙区植被覆盖率,调整植被结构、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优化沙区植被环境,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强化退化林分修复措施,增强防风固沙功能,让我们的黄土地变得更绿更美。”石光银说。

记者手记

一生的坚守

雷魏添

石光银黝黑而又沟壑纵横的脸庞带着几分倔强和不屈,他用一生诠释着那份执着与坚守。7岁起,他就立志要制服“沙魔”。无论是为躲避风沙搬家9次,还是在治沙过程中痛失爱子,都不曾击垮他。恨透了风沙的石光银与“沙魔”战斗了一生。

正是在石光银等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毛乌素沙漠宛如林海。可69岁的石光银丝毫不敢放松。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毛乌素沙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决不能懈怠”。他还像当年一样,带领乡亲们战斗在对抗风沙的第一线。他说,只要还有被风沙侵袭的可能,他就不会停下,会一直战斗到山河常绿的那一天。

时光流逝,年龄在变、身份在变、周遭的自然环境在变,不变的是那始终坚守初心、誓与风沙战斗到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