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铁桥卧波”
刘公岛铁码头,是北洋海军威海基地的重要海防设施之一。人们乘船去刘公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铁码头。今天,它仍以其完好无损的雄姿俯卧于刘公岛前的万里波涛之上,远远望去,煞是壮观。人们将其列为威海胜景之一,称之谓“铁桥卧波”。
其实,刘公岛铁码头的真正价值还是体现在海防方面。
1887年,清政府出于渤海防御的全面考虑,经反复考察论证,确定在威海卫建立海军基地,以刘公岛为中心的威海海防工程遂全面展开。位于刘公岛海军公所西南侧海中的铁码头,是由道员龚照玙主持,自1889年开始筹建,1891年竣工的。其用料总造价白银151500两,较之它处同类码头,此项工程尤巨。
刘公岛铁码头的墩柱乃“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灌塞门德士(水泥)”而成,“凝结如石,直入海底”,异常坚固。
有关部门不断对刘公岛铁码头进行扩建加固,以适应海防之需。1915年,铁码头第一次改建,其上部改接铁架,长205米、宽6.9米、水深7米。1935年,因铁板锈蚀,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中国海军、地方绅商及英国海军,成立了修理刘公岛铁码头工程委员会。是年9月,在上海、天津、青岛及本埠各报刊登广告,招标施工。重修后的铁码头,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之后,专为修理舰艇和装卸煤炭之用。
1952年,人民海军进驻刘公岛。1953年,威海人民政府同驻威人民海军共同修铁码头,将锈蚀的铁板、墩柱、铁框架等全部拆除,换上进口优质钢材。1971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建“丁”字形引桥,使其功能更臻完善。
作为北洋海军威海基地的重要海防设施之一的刘公岛铁码头,为北洋舰队“各船上煤”及其它军用物资的装卸,发挥过重要作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保护遗址之一。
今天,刘公岛铁码头连同其它遗址,不仅是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而且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海防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在军事上它仍发挥着自身的应有作用。
作者:王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