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用再去捡垃圾了,我也是有工作的人了!”63岁的陈阿姨,熟练地在车间里包装着袜子,曾经苦着脸过日子的她终于挂满了笑容。陈阿姨生活的转变,要得益于晋江市人民法院的一项创举——“执行 慈善”救助机制。
2020年8月12日,晋江市人民法院正式设立执行慈善基金并启动“一十百千万”帮扶工程,共为25起案件困难当事人申请发放救助金40万元,并牵手晋江的爱心企业与救助对象签订就业帮扶劳动合同,这便是法院与爱心企业、晋江慈善总会等多边紧密联动,创新性推出的 “执行 慈善”救助机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司法领域的“晋江经验”。
“因案致贫”陈阿姨:
拿到救助金和工作 日子天天好起来
2020年8月14日,“因案致贫”困难当事人陈阿姨,开始到厂里上班,摆脱了捡垃圾为生的日子。
她是救助机制启动后首批获益人,获得1万元的慈善救助金,也是首位与爱心企业签订就业帮扶劳动合同的困难当事人。
上世纪90年代,她和丈夫一起从重庆来到晋江打工,在2015年一起交通肇事案中丈夫过世,法院依法判赔73万余元,但实际执行只到位21万余元。
因为2004年患癌后就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老家还有患病的老父母,失去家庭支柱后,陈阿姨生活困难,靠低保和捡垃圾维持,陈阿姨常年前往晋江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跟进执行情况,每每声泪俱下。
“现在,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我要好好做工,报答给我提供工作的计总,和多年亲切待我的晋江市人民法院执行局的苏友庆局长。”陈阿姨主动息诉息访,笑容也回到了脸上。厂里给安排了宿舍和最轻松的工种,年轻的工友们待她很亲切,她说,“我现在每个月能有四五千的收入,精气神十足,只要身体允许,能做几年就做几年,不辜负大家的爱心。”
2000万执行慈善基金:
彰显司法慈善的“晋江速度”
“被执行人想要履行,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履约;申请执行人因胜诉权益未能兑现,生活陷入困境,因案致贫、因案返贫……原有的司法救助和保险救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救助主体、案件对象和时效性方面有一些局限性。如何更能切切实实帮助困难当事人解决难题,同时化解执行工作的信访压力,助力执行干警投入有财产案件的执行?”这是苏友庆长期上下求索的难题。
苏友庆是土生土长的晋江人,可感可知晋江企业家群体有着乐善好施的精神, “法院执行也可以拥抱慈善,是否可以成立法院执行慈善基金,申请人符合生活困难条件即可救助?新机制与原有的两种救助机制结合,共同发力。” 他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晋江市人民法院领导班子的鼓励和支持。
晋江地处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达,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晋江市人民法院也在“晋江经验”的指导下,奋进、创新,并坚持以“亲”“清”关系为基础,政商之间良性互动。在一次与晋江企业家施能狮的交谈中,苏友庆聊到执行案件困难的话题和法院有意成立慈善基金,在了解到这些困难当事人的穷苦,和因此促发的纠纷、隐患,施能狮当下表态:他个人认捐200万元(后期追加到300万元)帮助困难当事人。
“晋江市人民法院想做执行慈善基金,这是法院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也是对困难人群的大爱精神,我一定要支持。”施能狮说,他的这笔捐款,是该基金的第一棵种子,自己只是起个头,还要发动身边的企业家朋友一起来助力,七匹狼、安踏、恒安等晋江企业先后加入,各认捐300万元。
企业家们快速认捐,慷慨解囊,这是司法慈善的“晋江速度”,晋江的企业家们有着爱国爱乡情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这是几代人浇筑出来的。
施能狮说,小时候村里的水泥路、就学入读的学校,是华侨们从海外寄来的善款捐建而成的,“桥和路、学校的楼,用一个个华侨的名字命名,让一代代的晋江人记住了这些爱国爱乡的华侨,我们从小受惠于此,特别感恩这些远在海外的乡贤,也暗暗告诉自己‘长大了我也要捐钱,疏难解困’。”
众人拾柴火焰高,执行慈善基金,在法院和社会慈善力量的共同参与下,顺利搭建了起来。基金拟筹建2000万元,通过晋江市财政拨款及晋江市慈善总会和各爱心企业出资、认捐(已完成认捐2000万元),目前已实际到位900万元。
“一十百千万”帮扶工程:
多方聚力打造“晋江司法经验”
执行慈善基金的成立,让晋江市人民法院有了“三位一体”的多元救助体系,扩大了受助人群和案件范围。“但是三种救助方式,都是解一时之困,如何才能为救助对象做更长远之计,防止返贫?”新的攻坚难题,横梗在苏友庆的眼前,法院的领导班子多次为此探讨。
苏友庆为此苦思良久,一筹莫展。7月23日那天,晋江市红日袜业有限公司的老板计红日前来拜访交流,恰好遇到陈阿姨提着行李前来信访,她重庆家中公公病重,没有路费。十余分钟的接访交谈后,苏友庆便掏出钱包,要给她出资往返路费。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计红日说,“很同情阿姨的遭遇,也很感动苏友庆对困难当事人的用心、用情。”计红日当下就站出来,捐了路费,更表态要为阿姨提供工作机会。他便是日后阿姨口中感谢的计总。
“原来可以如此啊,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计红日的举动启发了苏友庆,连日来困扰的难题有了解决的方向,他当下就与计红日探讨了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才是生生不息的路,可以除‘穷根’。”计红日当时刚学完《自运行模式》的课程,他提出可以用自运行模式来让司法慈善变成一种良性运转的救助机制。
循着这个线索,计红日还进一步提了个建议,“
晋江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很强,我可以牵头来发动百家企业,提供千个岗位,让困难当事人的收入源头活起来”。计红日的企业,多年来坚持从市残联招收身有残疾的员工,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的岗位,他深知,陷入困顿的当事人,职业技能单一,或年龄偏大难以再就业,提供给他们的岗位,要定位普工,才能精准适配。
晋江市人民法院在随后的多次探讨论证后,在原有“执行 慈善”救助机制的基础上,扩充了“一十百千万”帮扶工程,即:通过创设这个执行慈善基金,联络十个行业协会,动员百家爱心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帮扶千起案件当事人,进而惠及万户困难家庭。
资金救助是输血解困,就业帮扶则是实现长期造血,两者双管齐下的共同作用下,晋江市人民法院争取要在3年时间内,帮扶千起案件当事人,从而增强个人乃至家庭的创收能力,最终达到惠及万户家庭的目标,让司法助力攻坚脱贫的同时,有利于软化矛盾,达成和解,定分止争。
“执行 慈善”的救助机制,是晋江市人民法院人锲而不舍、于实践中探索的结果,它承载了晋江执行工作的温度,亦是晋江司法善行的缩影。
“司法善行,是晋江市人民法院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大局的情怀体现;是晋江市人民法院坚持善意执行、文明执行的理念贯穿;是晋江市人民法院坚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工作必然。”晋江市人民法院院长陈水深说,“创新、创造,一直是晋江这个活力城市的名片。‘晋江经验’的核心动力正是改革创新,晋江市人民法院将锐意进取,继往开来,不断塑造‘晋江司法品牌’, 打造更多‘晋江司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