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21日电题:冰火两重天,东北两座城市的“轻量化”转型密码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孙仁斌、姚湜
一个是热情如火的“泳装之都”,一个是冰雕玉砌的琉璃世界。曾经高度依赖重工业的东北两座城市葫芦岛市和吉林市,正在褪去“粗”“重”外衣,开始变“轻”变“靓”。这一华丽转身,不仅颠覆了人们对老工业城市的既有印象,也给城市转型带来思考和启发。
嗒嗒嗒,缝纫机的声音不绝于耳,车间里花花绿绿的织物在大妈们灵巧的手中变成精美的泳衣套装……尽管去年泳装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今年防疫形势好转,葫芦岛市泳装产业重新热闹起来。
走进葫芦岛兴城市新落成的斯达威泳装超级产业园,75家泳装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园区内装运原料、成品的车辆进出不断。“现在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园区内的全部企业满负荷运转,为销售旺季备货。”斯达威集团董事长张东元说。
兴城市辉煌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伟几天去龙港区看了一处3000平方米的厂房,打算尽快开工扩产。“真没想到,疫情过后市场恢复得这么快,现在大家最愁的就是产能不足。”他说。
曾经创造生产新中国第一块锦纶丝、第一组锌锭等多个“全国第一”的葫芦岛市,是名副其实的重工业城市。近些年来随着传统产业急剧萎缩,这里发挥沿海优势,将产业“小苗”扶持做大,为结构调整探出一条新路。
20世纪80年代,每到夏天,各地游客来葫芦岛海滨度假,他们身上花花绿绿的泳衣,让当地人既感新奇,也嗅到了商机。一些村民买回几件,照猫画虎学着做。
“那时做一件泳衣能赚1元钱,一个家庭妇女一天能做30件。男人在工厂上一个月班才60多元工资,谁不想干这个?”1995年就接触泳装行业、靠着4台缝纫机起家的王绍伟回忆说,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葫芦岛的泳装工厂星火燎原,遍布城乡。
一开始,很多人瞧不起这些小企业,认为相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它们无足轻重。政府却把泳装当成“金元宝”,请来专家“把脉”,针对一缺销售渠道,二少自有品牌,三短上下游产业链条的“病症”,有意识地开办国际泳装节、举行“比基尼”大赛、培训电商人才,帮助补足行业短板。
从葫芦岛市北上600多公里,曾以雾凇景观闻名全国的吉林省吉林市,而今也多出一个吸引万千游客的新玩法——冰雪运动。
3月下旬记者前往采访时,万科松花湖滑雪场的大青山山顶依然很冷。人们紧抓冬的尾巴,在雪道上微微融化的“砂糖雪”上玩耍、嬉戏,盼望着下一个冬天的到来。
吉林市是我国化学工业的摇篮,有着“化工城”美誉。近年来,借助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冬风”,利用推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契机,吉林市将冰雪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快速发展,“化工城”多了一张“冰雪城”的新名片。
吉林市文广旅游局局长闫海春介绍,吉林市的气温、海拔、山体坡度、雪期跨度、积雪深度和风速等自然条件,为冰雪运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近几年,吉林市叫响“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品牌,吸引社会资金建设高、中、初级雪场12家,开发雪道98条,雪道总面积和总长度分别达到361.8公顷和近百公里。市里积极推广冰雪运动,全市135块公益冰场上,不乏花滑、速滑的民间高手;孩子们到了冬天也在室外嬉雪玩冰,抽冰猴、坐雪圈、打爬犁,参与冰球比赛等。
基础设施完备,冰雪氛围浓厚,吸引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2018-2019年雪季,吉林市接待冰雪游客突破29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4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21%。2019-2020年雪季,虽受新冠疫情影响,吉林市接待冰雪游客仍达到1758万人次,旅游收入294亿元,冰雪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个做活“冷资源”,一个抓住“热商机”。30多年过去,葫芦岛市泳装从家庭式手工作坊,如今已拥有1100多户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近年来,葫芦岛市泳装年产值一直稳定在150亿元左右。
东北振兴研究院教授李凯表示,葫芦岛市和吉林市的转型路径虽然“冰火两重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城市转型发展要明确自身的特质和优势所在,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同时政府科学规划、因势利导,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东北老工业城市调整产业结构仍有机会。”
如今,这两座城市正围绕新产业提档升级。吉林市规划发展温泉产业带和松花江百里雾凇观赏带,形成冰雪产业的集群效应。葫芦岛市借助泳装舞台,筹划带动旅游、会展、服务、文创等相关产业多元发展,为老工业城市注入更多时尚元素。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