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柏林工厂投产在即,Model Y上半年产能开始提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而美国其他汽车制造商早前也纷纷宣布了针对电动汽车市场的“野蛮”扩张计划。其中,大众乘用车品牌表示,到2023年将能够在中国生产100 万辆电动汽车;福特则计划同年将全球电动汽车产能增至60万辆,较预期翻番。
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商扩产动作频频,愈加凸显出现阶段车市的供需不平衡状态。据悉,特斯拉Model 3基础款在欧洲市场面临供不应求,交付时间至少延长九个月至2022年11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美国汽车市场变得寻常又普遍。
汽车市场完全疯了……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从疫情爆发到至今,汽车市场已经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在疫情之初,许多车型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车厂纷纷削减产量,降低开工率;而到了后期,宅经济和隔离政策等因素引爆汽车市场需求,但车厂反应速度和芯片供应进度不及预期,导致加价购车行为愈发普遍。
而现在,事情演变似乎变得越来越离谱。
根据美国汽车交易网站Edmunds的一组数据,在今年1月份,超过8成的美国车主购车价格高于指导价水平。相比之下,去年同月这一数字为 2.8%,2020 年同期仅有 0.3%。
尽管热销车型加价、加配置提车是行业默认的一项潜规则,但超过8成的比例意味着消费者买新车基本上必须支付额外费用,购车意愿是否会受此影响值得怀疑。
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到,韩国现代生产的紧凑型轿车加价幅度逼近1.9万美元,加价超过万元还有保时捷、本田的车型,其他日系品牌如丰田和日产的加价幅度也排名前列。
不仅新车市场是如此,就连美国二手车市场也出现了涓滴效应。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二手车市场1 月份的均价上涨40%。
美国当地的一些购车者表示,购买热销的电动和混动汽车,甚至可能要额外支付高达1万美元或是更高的价格。
如果不是出于疫情原因,加价提车更多的会被认为是一种“饥饿营销”手段,但当下,这显然已经成为经销商们的“独角戏”。
据悉,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近期谴责了无视指导价格的经销商,并发出警告称,如果经销商不立即纠正错误行为,接下来将重新考虑库存的配额。
经销商零售模式陷入危机?
究其最根本原因,是汽车供应不足还是经销商零售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对于经销商来说,当可供销售的车型变少或者需求过于强劲时,正是提价增加营收的好时机,但站在一家汽车品牌的角度,经销商持续的价格混战并不利于甚至可能会损害品牌声誉。尤其对于迫切提升电动汽车产能和销量的车企来说,这方面产生的影响要更加突出。
随着新能源赛道发展日渐火热,特斯拉所坚持的直营零售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所采用。
图片来源:蔚来汽车官网
包括蔚来、小鹏、哪吒汽车等均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品牌直营店,不过这些品牌的销售模式也略有差异。
例如,蔚来汽车目前采用的仍是“官网+APP”全自营预订销售模式,而小鹏汽车采用的是 “2S+2S,直营+授权、线上+线下”的模式多渠道进行销售。
以目前的市场体量来看,直营零售模式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但随着车厂生产力不断提升、市场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逐步提高,以上直营模式相较传统4S店零售模式,是否会更加长久仍有待商榷。
能够明确的是,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观望这一发展模式。在直播、线上销售权重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或许现金流充裕的老牌车企也在等待一个推翻旧制度、彻底解决品牌价格乱象的时机。
当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正面交锋时,零售模式的改变或许也将产生一个更为深刻的结果。至少现在起,有关零售模式的矛盾已经开始显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