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沙漠今绿洲 “绿色长城”让尼日尔荒原重现生机
林淑婷
山羊嚼着金合欢树叶,松鼠和鹧鸪在地上跳来跳去,螳螂落在树上,成群的蚱蜢啃噬着青翠的叶子……在尼日尔西南部,非洲“绿色长城”计划让曾经荒芜的锡米里高原变得生机勃勃,成为动植物的小天堂。
非洲国家领导人2005年正式决定营造一条宽5公里、长7000公里的“绿色长城”,西起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横跨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等国,东至吉布提,力图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种植一道“树墙”,从而使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使用,以应对贫困和食品安全等长期难题。
“绿色长城”灵感来自中国三北防护林。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17年与“绿色长城”组织方签订5年协议,参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贡献荒漠化防治经验。
作为“绿色长城”计划的一部分,锡米里高原绿化项目2013年启动。锡米里村村长穆萨·阿达穆说,自那以来,一些狩猎动物离开尼日尔首都尼亚美以南的栖息地,迁徙到锡米里高原。就连长颈鹿也长途跋涉,来这里品尝柔嫩的金合欢树叶。
尼日尔是内陆国家,四分之三土地是沙漠,80%人口从事农业,因此可耕土地尤为珍贵。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尼日尔人口将从2019年的2300万增加到3000万,2050年达到7000万。这更加凸显“绿色长城”的重要意义。
“绿色长城”计划在尼日尔的总负责人迈沙鲁·阿卜杜告诉法新社记者,尼日尔计划2030年前绿化360万公顷土地,超过领土面积的37.5%。截至2020年,尼日尔8%到12%的土地已经换上“绿装”。他强调,实施这一计划是“一场长跑”。
除了遏制沙漠化,“绿色长城”也关注获取水、太阳能等资源,以及发展社会经济,包括果蔬业、渔业、畜牧业,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
来自“青年环境保护志愿者”组织的伊萨·加尔巴说,尼日尔一些非政府组织已经加入“绿色长城”计划,打算重新造林100公顷、培育树苗和挖水井。
在锡米里,村民们扛着锄头和铲子,沿苗圃挖出水渠、修整护坡,以便在干旱时也能灌溉。
村民加尔巴·穆萨说,这些树苗的叶子和种子富含牲畜所需蛋白质,“食物严重短缺时,我们也会把它们烹煮或者晒干后充饥。”(完)(新华社专特稿)
关键词:“绿色长城”(the Great Green Wall)、尼日尔(Niger)、锡米里(Sim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