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十个月 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全线通车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聂堃 通讯员 陈怀宇 济南报道
11月26日,历经两年零8个月的建设,由中建八局二公司参与建设的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改扩建工程提前10个月实现全线通车。
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莱芜至临沂段由双向四车道改扩建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由中国建筑投资、中建基础牵头、中建八局二公司等单位参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京沪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改善沿线地市的交通运输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完善国家和山东省高速公路网络和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鲁南苏北立体交通大格局,进一步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中建八局二公司参建的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改扩建工程一标段一分部起讫里程K130+180~K487+200,主线全长10.35公里,主要工程量为大桥11座(含互通),中桥6座、分离立交4座、互通枢纽立交2座、服务区1处,涵洞56道、通道13道(含互通、服务区及线外工程)。
21米拓宽至42米 新旧道路紧密“缝合”
京沪高速公路作为国家南北大动脉,近年来双向四车道已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交通量,亟需做一次拓宽改造的“外科手术”。
公路改扩建主要以两侧拼宽为主,因此做好新旧道路之间的紧密“缝合”尤为重要。为此,项目路基施工采用开挖台阶法,沿老路边坡开挖台阶,每个台阶宽度不小于2米,开挖平面向内放坡4%,每个台阶分层进行填筑,共计挖方86.5万立方米,填方146万立方米,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同时保证了路基填筑压实度。针对路面结构层,施工采用铣铇台阶法,利用铣刨机每层铣铇出一个台阶,层层铣铇,使新老路路面结构层衔接“严丝合缝”,严把路面施工质量,共摊铺路面层340.9万平方米,实现了道路由21米双向四车道整体拓宽至42米双向八车道,通行能力极大提升。
交通导改60余次 打造全省首条四车道保通模式
京沪高速交通量大,省内与其“平行”走向的高等级道路少,分流路径十分有限,建设过程需要全时保通。
根据整体施工组织,项目将交通导改分为四个阶段,加大人员及设备投入,提前筹划精心组织,多次召开交通组织导改方案评审会,与交警、路政等单位密切沟通协调,同时做好道路警示、线路、隔离防护等安全措施,必要时昼夜奋战,提前20天完成了标段内首次交通转序。
项目累计组织中大型交通导改60余次,共投入移动钢护栏22公里,混凝土防撞护栏4.5公里,反光锥19500余个,水马7200余个,临时标志标牌3000余个,照明警示灯940余个,交通导改的高效组织为施工生产保驾护航。
破而后立 23小时拆除全线难度最高、宽度最大跨线桥
项目包含互通枢纽立交2座,即莱芜枢纽、莱芜东枢纽互通立交,分别实现G2京沪高速与S29滨莱高速、G22青兰高速以及莱泰高速的互联互通,共17条匝道。道路改扩建后原有的天桥已经无法适应路基宽度需要,需拆除后重建。
其中,莱芜东枢纽泰莱TK10+871跨线桥为左右双幅31米宽、八跨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是莱新段拆除难度最高、宽度最大的天桥。
为完成拆桥控制性节点,项目部制订缜密的桥梁拆除专项施工方案,调动多部门无缝隙协同作战,统筹安排机械、车辆、人员昼夜不间断作业,投入管理及施工人员共计160余人,调配破碎锤、挖掘机、运输车等作业机械140台,拆除混凝土8545立方米,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焊缝合格率100%,筑造高品质工程
莱芜枢纽互通立交桥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新老路基衔接、钢箱梁拼接及结构物拓宽等任务,优化各项环节,保证建设质量,是施工中的重中之重。
其中,A匝道第一联为钢混组合梁,梁段整体组装与焊接直接关系到钢箱梁施工质量与进度。为提高钢箱梁焊接焊缝合格率,项目部成立检测小组,对500个焊接点进行抽样调研,通过外观检查和无损探伤检测,对人员、材料、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最终采用可移动式挡风板,避免了焊缝产生气孔,合格率达到了100%,有效控制了焊缝质量。
同时,在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前,项目部为避免桩头破除过程中伤及桩身顶部表面混凝土及钢筋,消除质量隐患,采用“七步法”环切破桩头施工工艺,提高了桩头破除质量一次合格率,该成果荣获2019年全省交通行业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BIM建模应用,助力创新创效
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制定的道路绕行方案以及改扩建工程道路保通方案,项目部利用BIM交通仿真模拟一体化技术,构建道路交通导改场景,预演施工过程中交通运行,实现交通仿真数据驱动下的保通方案虚拟化展示和定性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制定详细的可视化施工组织方案,使节点控制更加清晰,保障了各工序的正常进行。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建立数字沙盘,应用数字沙盘进行施工方案的验证,保障现场施工安全质量,顺利完成高速公路主线、匝道区的施工,满足了车辆通行要求,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