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转向灯已经进化为“后车加速器” 合理并线为什么越来越难?

由 俎巧玲 发布于 综合

在一周前,我们分享过一篇关于“加塞并线规则”的推送。但结合自己的驾车经验,不少人提出质疑,有网友留言称,“在南京,打转向变道,能顺利变道算我输,后车只要看见前车转向,就会立即加速”!

相信不少车友们也有相同的经历。如今的行车环境,可以说并不健康。虽然理性开车、谨慎驾驶是自打汽车诞生后就一直在呼吁的,但每每上车之前提醒自己慢行、礼让的心理状态会被实际的驾车环境轻松打破。发脾气、动怒似乎已成定律,而转向灯变为“后车加速器”,也只是众多不文明开车行为的缩影。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咱们还得从引发路怒的心理层面开始分析。

1

不佳的刻板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凡是对车后面贴有“新手”二字的车辆,自认为老司机的人总是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新手”司机的种种驾驶习惯问题,比如不合理的并线、凌乱的行车轨迹,或者其他看似不合理的开车行为,总是会让后车“嗤之以鼻”。但如果前车是自己熟知的一位老司机朋友,那么哪怕这位司机有着类似的行车表现,你都会不以为意。就是因为新手身份,让人习惯于“挑三拣四”。

同理,大量在路上“被欺负”的经历,让人对前车总是怀有敌意。似乎从打转向灯这一个动作,就能洞悉出对方的“不良意图”。此时,因为这样刻板印象的存在,反倒忽略了对方打转向灯这一正确行为,不自觉之间就会生出“不让你轻松得手”的念头来。反映在行动上,就是在前车明明具备了足够变道空间时,还一脚油门干预前车正常的变道行为。

2

与心理预期的落差

每天在出行前,相信有不少车友们会暗示自己,今天能礼让的礼让、能减速的减速,千万不要影响情绪。或者,出门前希望通往目的地的道路通畅,不堵车。但实际情况是,上路后其他车辆的不合理行为或者与预期不符的堵车会打破自己的出门前的心理预期,从而让心态失去平衡,引起路怒。由此,本着“争分夺秒”的原则,自然不会让并线车辆浪费自己的时间。

3

以自我为中心

一句话总结,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类人,总是认为自己开车习惯是良好的,没有任何问题的,而有问题的都是别人——这在心理学上专门有一个名词,叫做“自我服务偏差”。当从心底里认为错误都在别人时,就会忍不住去批评指正对方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动怒。

4

封闭空间放大不良情绪

身处于人群中时,说话做事都会三思而后行,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有着潜在的克制。而身处于车厢内时,由于相对封闭的空间,这种自我行为控制机制会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因为发泄情绪不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自然更容易动怒。

比较类似的事情是,当我们藏在屏幕背后时,任何胡言乱语几乎都是“零成本”的。因此畅所欲言、大放厥词的人随处都在,而相同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很难听到的。

5

自身状态不好

其实开车本身是个体力活。长时间的拥堵、长距离的驾驶,极易影响自己的状态。因此,这种身体上的不舒服,往往会反映在情绪上,也就是自己的容错能力在减弱,对于任何的不良驾驶习惯都看不顺眼。甚至于前车变道这种正常的行为,也会被自己误认为是无理的“加塞”。那么坏情绪,自然而然就来了。

总而言之,合理并线越来越难的原因,都在于后车对情绪的管理失控。当然,这一切要基于合理并线的“合理”二字。如果换位思考,自己所认为的合理并线行为,其实在后车看来并不合理,此时双方可能都认为错在对方。那么想要正常完成并线,就是难上加难了。

腾讯汽车原创自制微短剧《有车好好开》,轻松搞笑get用车知识点!

优质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