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大幅度转移农业人口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户均耕地规模。”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作为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土地制度改革是蔡继明20多年来最为关注的议题,他也被媒体先后称为“土地委员”和“土地代表”。今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围绕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收入差距和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问题等主题,蔡继明再次带来了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蔡继明代表认为,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是由农村人地矛盾造成的。我国农村现有耕地20亿亩,农业人口5亿。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全国农村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约2.1亿,农户户均经营规模只有7.46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在2020年和1978年,这一数字都是2.56。蔡代表认为,农民相对收入低,根本上是因为农业劳动生产力相对低,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是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过小。
蔡继明代表表示,正是由于我国农村户均土地远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才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即工业。根据产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与产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占比的比值计算,农业劳动生产力仅相当于工业劳动生产力的五分之一,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也因此难以提高。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力已达到其工业劳动生产力约一半的水平。
在蔡代表看来,振兴农村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改变单纯就农业论基础、就农村谈振兴、就农民讲致富的传统思路。只有跳出“三农”谈“三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在大幅度减少数以亿计的微小农户同时,大幅度提高剩余几千万中小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让户均达到50-100亩,才能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的相对水平,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蔡继明代表强调,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同步协调推进;同时,要让市场在人口与土地的空间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即让人口、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如果这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现代化实现之日,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从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就会大体相当。”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
蔡继明代表认为,应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村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若使农村户均土地规模达到50亩,农村只需保留4000万农户,其余1.7亿农户中的劳动力都可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若使农村户均土地规模达到100亩,则有1.9亿农户中的劳动力都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而要与这种农地集约化的要求相适应,农业转移人口至少要达到4亿。
“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蔡代表表示,按照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2025年城镇化率可以达到70%左右2035年有可能达到80-85%的水平。
蔡继明代表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以及户均土地规模难以提高,主要受两个因素制约:其一是城市化进程缓慢;其二是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阻碍着城乡人口的流动。对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尽快解决在城镇务工5年以上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待遇;
赋予农村宅基地与城市宅基地同等的权能,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
取消刚性承包权期限,稳定农业投资预期;
探索开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边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二者相差18.49个百分点。蔡代表表示,这意味着有2.61亿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的农业转移人口还不能与城镇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
蔡继明代表认为,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受到务工所在城市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制约,无法在长期务工城市安居,严重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品质,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
在蔡代表看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问题,有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推动“三农”问题解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破解“用工荒”问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各级政府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中的主体责任,加大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支出,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供给;
按照不同的农业转移人口特点,分类、分步解决其城市住房问题;
从需求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及购置、租赁住房能力;
适时出台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权益;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配套政策。(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 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