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阿思里别克: 熟悉巡边路上每道达坂每条弯道

由 时爱兰 发布于 综合

原标题:阿思里别克: 熟悉巡边路上每道达坂每条弯道

□ 本报记者 潘从武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芦胜磊 杨文

卡昝河边境警务站位于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之间的卡昝河谷。路的尽头,横亘着古老雄浑的冰川和巍巍矗立的界碑。

河水潺潺,马蹄哒哒。阿思里别克和同事们跨上马,出发巡逻。

2014年,阿思里别克任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站长。9年来,他和警务站的民辅警、护边员们将青春与河谷融在一起。

卡昝河边境警务站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西部民兵第一哨”,也称卡昝河边防民兵哨所,始建于1962年,海拔2550米。

阿思里别克一行要前往距离警务站17公里的科克苏沟开展边境巡逻踏查。高寒缺氧的风雪路、险象环生的乱石路……这些路,凶险重重。他们翻越达坂、蹚过刺骨的河水,用了近10个小时才走完。

“边关原本就没有路,这些路都是守卫在这里的边防官兵和我们一起走出来的。”阿思里别克说,每次翻山巡逻,大家的腿都像灌了铅一样重,每走一步,都是气喘吁吁,头痛难忍,嘴唇还出现了青紫、干裂的情况。

多年来,阿思里别克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边境线上的忠诚卫士。这里的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土包、哪里有个坑,哪里有道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1月3日,卡昝河边境警务站民警接到牧民海沙尔的求助,他从县城返回牧场的路上遇到了风吹雪,车辆不慎陷入积雪中。阿思里别克立即组织民辅警携带铁锹、绳索等救援装备赶往现场,他说:“海沙尔说的地点是一段山路,有好几个弯,行车遇到风吹雪天气,有可能被困。”凭借经验,阿思里别克很快就找到了海沙尔描述的事发地,他和同事们连挖带刨,经过30分钟的努力,成功将被困车辆救出。

卡昝河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牧民的夏牧场,霍城县牧民的冬窝子也在附近。入冬后,这里只有3户牧民,阿思里别克是牧民家的常客。

海沙尔说:“我的通讯录里面第一个名字就是阿思里别克,有什么事就想先找他。”

3月5日一早,阿思里别克接到牧民加克皮努尔的电话,“阿思里别克,我们家的马已经连续几天不吃草了,现在站不起来了,你快来看看吧。”加克皮努尔焦急地说。

听到求助后,阿思里别克立即来到加克皮努尔家。一进马棚,阿思里别克就看到马躺在地上,流涕、咳嗽。阿思里别克初步判断,这匹马可能是因为感冒引起了肺炎。为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判断,阿思里别克拨通视频电话和温泉县的一名兽医交流。通过视频会诊,兽医肯定了阿思里别克的判断,并开好药让人带到牧区。

药带来后,阿思里别克给马打了肌肉针。“我的父母就是牧民,他们也养牲畜,我小的时候经常帮忙照顾牲畜,这种肌肉针我打过好几次了。”阿思里别克说。长期和牧民们相处,阿思里别克成为他们信任的人,也让很多牧民加入护边的队伍中。

民警刘航是阿思里别克的徒弟,他说:“从警务站到界碑,骑马巡边来回得一天。第一次骑马巡边,我还没回来屁股就磨破了,疼得根本坐不下去。”

刘航坦言,他曾想过离开这里。阿思里别克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带着刘航来到西部民兵第一哨所,给他讲述哨所的故事,讲述四代守边人的故事……这使刘航对戍边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每次巡边路上都充满坎坷,可当大家看到界碑的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每次用油漆描红界碑时,我和战友们都更加坚定: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阿思里别克说。

图① 阿思里别克带领巡逻队员骑马通过河流。

图② 阿思里别克帮助牧民搬运草料。(潘从武 文 图 芦胜磊 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