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旧貌换新颜,一份检察建议打通上学路

日前,一条位于某学校门口的小路焕发了崭新的面貌,上下学时间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和鲜明的道路指示标志承载了孩子们的平安上学路。而这条小路的“变身”故事还要归功于一份检察建议。

发现线索,主动核查事实

2022年9月,一则题为《曝光后:这条内部道路的违规停车问题还没解决,堵点在哪里?》的报道映入了检察官们的眼帘,报道中提到的就是这条位于某学校门口的道路。静安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案团队(后简称为“未检办案团队”)看到这则报道后,第一时间对新闻里反映的情况着手进行调查核实。依托“检校平台”,身为法治副校长的检察官倪靖与该校取得联系,了解到这条路从2020年开始就存在严重拥堵的情况。

现场勘察

为全面地了解情况,未检办案团队承办检察官闫巍来到实地进行现场勘察,发现在学生上下学的时间段,道路两边随意停放车辆,电瓶车往来频繁,只有中间狭窄的道路供行人通行。学生要从路边停放的车辆中间向外探头,找准空档才能进入学校,也就是俗称的“鬼探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该校负责人说道:“接送孩子的车辆开进来就堵住,都停在学校门口不走,我们老师为了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一般学生3点放学,老师等到6点才开车离校。”而且学校门口的减速带已经老化,周边也未按规定设置“前方学校,减速慢行”的交通警示标志。

小路旧貌换新颜,一份检察建议打通上学路

图说:一份检察建议打通上学路。静安区检察院供图

面对这种情况,承办检察官立即决定开始走访调研,从源头开展整治,解决问题。

堵漏建制,“三不管”变“都参与”

经过走访,检察官了解到,这条路为原小区的内部道路,没有路名、缺乏监管,是所谓的“三不管”道路,再加上这条路位于另两条路的交界处,很多车辆会选择从这里绕近道通行至另一条大路,造成车流量增加,加大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学校门口的道路情况与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交通秩序的混乱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遭受侵害。未检办案团队随即向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并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制发检察建议,提出一方面要联合多个相关部门,搭建统一监管平台,安排校园附近维护秩序的人员,做好停车管理方案,加强对“三不管”道路的依法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快对原有路面硬件设施的改造,更换老化的减速带,设置学校附近的道路警示标志,划分出停车标志、禁停标志,来缓解道路车流量大的压力。

持续跟进,“回头看”护航上学路

检察建议的制发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后续不断跟进整改,做好“回头看”工作的起点。在发出检察建议后,未检办案团队并未停止办案的步伐,始终与职能部门保持联络沟通,定期询问改造进展;同时,检察官也关注着校园门口的实际落实情况,不定期与校方联系,询问改造工作是否到位。两个月后,未检办案团队收到了来自相关职能部门的答复函。在回函中,职能部门表示通过前期的多次走访、商讨,已经与相关部门明确了通道改造方案,搭好道路安全保障的基石;同时通过组织协商,落实了多家单位对该条道路的一体化管理制度,让校园道路安全运行在“制度轨道”上。

未检办案团队收到了回函后不久,承办检察官来到学校门口开展“回头看”工作,发现道路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门口画出了清晰的停车线、黄色禁停线,孩子们上下学的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前随意停放的车辆不再一窝蜂地堵在校门口了,全都有序停放在停车线内,狭窄的行人通道也因此变宽了,电瓶车也有地方停了。”在“回头看”的过程中,该校负责人欣喜地向检察官介绍了学校的改变。同年11月,检察官了解到,目前该路段管理秉持着共建共治的原则,相关职能部门多方统一管理,交警、学校、家长共同维护上下学交通秩序,最大限度护卫孩子们平安上学路。

静安区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以“我管”促“都管”,与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打通了校园门口道路安全的“任督二脉”,改善了校园周边的路况,确保了学生出行安全。后续,静安区检察院未检办案团队将坚持个案办理与社会治理相统一,携手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用心、用情、用力维护校园安全,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合力护佑祖国的明天。

通讯员 姚安珂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44 字。

转载请注明: 小路旧貌换新颜,一份检察建议打通上学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