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宣言》:以少年视角讲述《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的故事

7月15日下午15时30分,在山东济南美豪丽致酒店,来自儿童文学界、党史研究领域、出版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主题出版的文学性”这一话题,探讨《我们的宣言》文本价值和出版意义,为建党百年献上出版人的一份祝福。

时间回溯到1920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翻译出了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当年在上海出版,首印1000册。其中一册,于1926年由回乡省亲的济南女子职业学校教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刘雨辉带回家乡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其后该书辗转送到了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的手中。

刘良才如获至宝,经常带领党员和进步农民逐字逐句地学习《共产党宣言》,革命的火种从此播撒在鲁北大地。刘集村党支部后来领导了“觅汉增资”“砸木行”等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革命活动很快席卷整个鲁北大地。《我们的宣言》即以此历史题材为原型创作,以少年视角观照这段特殊的历史,是一部扎实、厚重的儿童文学力作。

《我们的宣言》:以少年视角讲述《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的故事

《我们的宣言》的创作、出版历时三年,是青岛出版社晓童书团队提前谋划,专为建党百年创作的献礼书,也是一部反映一百年前农村少年生活面貌和心灵图景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以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广饶刘集党支部为原型,以《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保护与传承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创作而成。作家从儿童视角出发,小中见大,以扎实的生活积累和绵密的文学细节,描绘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北地区醇厚质朴的地域文化,塑造了良大爷、四姑姑、吕老师等早期共产党员的鲜活形象,引领今天的小读者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含义。

这样一部独具鲁北韵味、叙事细致绵密、语言质朴坚实的儿童文学作品,出自广饶儿童文学作家郭凯冰之手。郭凯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等待一条船》《青瓦高台》等童书,在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步履稳健。接到青岛出版社创作主题出版的“任务”后,郭凯冰笑言遇到了一次挑战。怎样用儿童视角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怎样塑造出灵动又可信的少年形象,一度成为创作中的难题。整整两年,她阅读查证了大量史料,经过广泛的实地采风,灵感不期而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木松、良大爷、四姑姑等,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偷麦穗、砸木行、游大街等,跃然纸上。

《我们的宣言》:以少年视角讲述《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的故事

该书在出版前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原作获得第十二届万松浦文学奖,图书入选“山东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百班千人全国中小学暑期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

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陈谨之认为,红色元素是儿童文学的精神钙片。任何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的英雄,这些人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光芒的象征,也是作品的骨骼。《我们的宣言》这本书巧妙地把广饶的革命历史,尤其是《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的革命故事,用儿童文学的形式表现处来,可读性极强。

为儿童书写的红色文学,首先必须是一部立得住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内核是纯正的儿童视角,扎实的语言和好看的故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顾广梅认为该书在人物群像塑造方面可圈可点,木松、黑鱼等少年人物形象很有光彩。这部作品的语言是立体、多层次的,方言、民间词汇、政治术语、古老谚语、儿童语汇等多种语言在作品中巧妙融合,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07 字。

转载请注明: 《我们的宣言》:以少年视角讲述《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的故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