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之处甚多,拜登中东新政前景不被看好
秦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
与国内低迷的民意支持率相似,拜登7月中旬的中东之行也乏善可陈。除了不少口头承诺和一些拟议中的经济合作规划之外,此访没有达成实质性重大成果,也没有什么“惊喜”和“突破”。拜登本欲通过此次中东之行,对中东政策进行一番调整,但其中自相矛盾、前后抵牾甚至脱离现实之处甚多,其中东新政的前景亦不被看好。
其一,拜登强调要从全球战略高度看待中东,但缺乏可操作性。过去10年来,随着美国将战略重心从反恐转向大国竞争,中东在美对外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持续下滑。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能源供求紧张,中东能源的重要性回升。美国战略界认为,不能简单地看低中东在全球的重要性。鉴于此,拜登从全球战略和大国竞争的高度重新审视中东,此访中数次公开提出“美国不离开中东”“不给中国、俄罗斯可填补的真空”。
然而,从全球层面看,俄罗斯对美国的主要挑战在乌克兰,中美竞争最激烈的是亚太,中东不是美国所谓大国竞争的主要舞台,中国、俄罗斯也未将中东视为挑战美国的战场。更重要的是,在中东的稳定、反恐、防扩散等问题上,中国、美国、俄罗斯还有相似的关切与利益。因此,拜登从大国竞争角度看待中东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现实及安全局势不符,更缺乏在中东遏制中国、俄罗斯的具体目标和举措。
其二,拜登要重塑与沙特的盟友关系,但美沙嫌隙已非一朝可消。拜登上台之初,高举人权旗帜,发布卡舒吉案调查报告,坚持不与沙特王储小萨勒曼通话或会晤,导致美沙关系疏远。拜登此访以沙特为重头戏,与小萨勒曼举行工作会谈,重申强化美沙战略伙伴关系,达成18项合作意向,大有将沙特作为美国中东乃至全球战略的支柱之势。但仔细分析,沙特的利益与美国的设想尚存在诸多歧异。
美国力促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以实现阿以缓和的重大突破,但沙特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标杆国家,在对以关系上态度谨慎。美国希望沙特成为遏制伊朗的关键国家,但最近一年,沙特与伊朗一直保持接触与和谈。美国希望沙特在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的竞争中站队美国,但沙特与中国、俄罗斯均保持重要的能源与战略协作。因此,拜登转圜美沙关系的设想与沙特的切身利益有较大差距,美沙关系想回到“9·11”事件之前的蜜月期恐殊为不易。
其三,拜登希望中东产油国在稳定石油市场上助力美国,却不给予中东产油国能源安全的长期保障。在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拜登此访显然有平抑油价的考虑。然而,美国一方面敦促沙特等产油国增产,另一方面在美国国内也大力增产,还在国际上推销清洁能源、绿色转型,这让沙特等产油国不放心。因为,过去沙特增产石油的实践表明,增产后导致国际石油供应宽裕,进而导致油价下跌,最终对沙特的石油产业和卖油收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沙特宁愿在产油问题上稳健保守,也不愿意为了美国的需要而赌上自己的国运。此访中,沙特并未在增产问题上给予拜登明确承诺。
其四,拜登欲遏制伊朗,又不愿彻底放弃与伊朗缓和的可能。拜登上台后,曾以重返伊核协议为其中东政策的核心。经过一年多尝试,伊核谈判僵持不下,不死不活。在此背景下,拜登当局重新对伊朗施加压力,拉上地区盟友共同遏制伊朗。然而,拜登政府也清楚,与伊朗对抗过度将导致紧张局势升级,牵扯美国精力与资源。因此,拜登仍保留伊核谈判渠道,不轻易放弃重返伊核协议的可能。
此访中,拜登一方面重申对以色列及阿拉伯盟国的安全承诺,帮助他们强化防空和海上护航能力;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仍然认为外交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最佳方式”。拜登政府在遏制伊朗与接触伊朗之间犹豫,客观上奉行了某种程度的“战略模糊”。
其五,拜登将地区融合作为中东新政的一个关键词,实则有搞阵营分立、结盟对抗之嫌。近年来,中东地区国家之间出现了罕见的缓和潮流,尤其以数个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为典型。拜登借势发力,大肆鼓吹美国促进地区融合。此访中,拜登在沙特与9个阿拉伯国家召开首脑峰会,在以色列召集美国、以色列、印度、阿联酋四方领导人峰会,还促成沙特向包括以色列民航在内的所有民航开放领空、海湾合作委员会将伊拉克接入其电网。
然而,上述所谓融合的实质是中东亲美阵营内部的融合,是有限的、部分的融合,而非真正覆盖全部中东的大融合。至于美国帮助中东盟友整合防空体系,让伊拉克融入海合会电网,更是以削弱伊朗威胁和影响力为主要目标。故此种融合实为孤立伊朗的另一种形式。中东国家对美国的此种做法亦颇为警觉。阿联酋总统外事顾问加尔加什称,阿联酋正考虑向伊朗派驻大使,阿联酋不会成为对抗伊朗的一部分。
拜登在上任一年多之后、中期选举之前访问中东,固然是抓住了国际格局与中东地区形势变化,作出调整中东政策的尝试,其中不乏新意。然而,同样是因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展开、新兴国家的崛起、中东地区国家自主性增强以及美国自身利益变化,美国在中东一家独霸的时代或已终结,拜登的中东政策调整恐怕也改变不了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