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添能助发展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魏容
“虽然现在不愁吃穿了,有其它烦恼事也可以给我说。”12月天气渐寒,老同志杨梅走村串户跑得更勤了。“村民杨秋平家有小孙子身患残疾得更关心,村里的孤寡老人也要多走访才能及时了解问题、帮助解决。”
杨梅今年69岁,退休前是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化屋小学的校长,退休后担任化屋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村里大小事务总有她的身影,热情不减的原因很简单:“虽然退休了,也想发挥点余热,再为村里做点事!”
截止2021年底,毕节市共有离退休干部37371名。像杨梅这样退休后选择继续在新的事业上发光发热的人并不少。为凝聚“桑榆”力量,2018年,毕节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并探索建立离退休干部党建活动阵地“桑榆红驿站”,汇聚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力量。结合工作阅历和特长,他们深入城乡向群众宣讲政策、帮助化解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年逾八旬的陈烈耀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毕节市关工委副主任、老科技专家,陈烈耀在退休前担任原毕节地区农业局局长,退休后,他结合掌握的经果林种植专业知识和种植经验,带领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创业青年孙勇让产业扎了根。
“2011年,我和同村好友搭伙种了 50亩葡萄,但不懂技术,葡萄挂果率很低,没有收益,大家都退出了。”孙勇回忆。
2014年,孙勇参加了由省、市关工委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学习,课堂上他积极提问,作为培训主讲人的陈烈耀很欣赏孙勇的勤奋好学,不仅解答了种植难题,还为他买了相关书籍,并帮助引进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葡萄品种,替换掉孙勇基地原来种植的老品种葡萄。
陈烈耀(左一)与孙勇在葡萄基地查看长势。
在陈烈耀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气候、地理条件,孙勇在基地布设避雨设施、滴管设备等农用设施。每到葡萄施肥、修剪的关键时间,陈烈耀又邀请在职专家组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从植株起垄间距到病虫害防护等方面,为孙勇提供技术保障。
“2017年开始,葡萄产量提升到40万斤左右,现在种植面积也发展到180多亩,13个品种从7月陆续成熟,一直能采收到11月中旬,形成了订单、入园采摘、葡萄酒生产的销售方式,今年收益有60多万元。”
说起收获,孙勇难掩喜悦:“有十多个村民通过在基地务工已经成为技术人员,技术带动下,村里葡萄基地也发展到了250多亩!”
“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产业,就要把年轻人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时值寒冬,陈烈耀和毕节市关工委的其他老专家一起,又到葡萄基地查看情况,并再三嘱咐:“冬季管护关乎来年结果,施肥剪枝马虎不得!”
老而弥坚,老有所为,毕节已成立173个农村科技培训老专家组,为农村知识青年培训种养殖技术1.5万人次,而让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获,能进一步释放“银发风采”。
毕节市有246个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有的离退休干部党员退休以后,因组织关系变更、居住地分散等原因,导致参加党支部集中学习活动的机会少。针对这一问题,毕节市委老干部局为流动的老党员建立异地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扩大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覆盖面,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感召力。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距毕节市100多公里外的贵阳市区,毕节市黔西市驻贵阳“桑榆红驿站”,文艺节目彩排正忙。
2019年,毕节市黔西市投入225万元为黔西驻贵阳异地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购买活动用房,建设活动阵地,汇聚了因退休到贵阳居住的118名老党员干部,让流动到贵阳的老党员们,有了学习、活动的“新家园”。
在活动墙上,挂满了展示老党员、老同志们参加志愿服务、开展文艺汇演的照片。黔西驻贵阳“桑榆红驿站”党支部书记唐笃英说:“大家还组成志愿服务队,在城乡举行文艺汇演、为乡村捐资助学、开展老干部送学下乡活动、养殖业培训等活动,老同志们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截至目前,毕节市老干部工作系统各级“桑榆红驿站”组建“桑榆红”志愿服务队160支,登记在册的“桑榆红”志愿者2000余名,“桑榆红”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8000多小时。毕节市老干部群体正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在自觉自愿、量力而为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余热,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