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56个民族服饰——畲族服饰!

由 撒宏才 发布于 综合

畲族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服饰历史渊源

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无鞋履"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或扎绑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丛谈附》,同治六年(1867年)。),"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女性"阔领小袖"魏蓝:《畲客风俗》,清光绪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畲族不论男子和妇女都喜欢镶金牙,一般是上齿的左右各镶一颗。谈笑之间,金光闪闪,别有一种风味。

畲族服饰图案

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约。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畲族服饰样式

男子服饰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

女子服饰

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

畲族服饰文化传承

景宁成立畲族文化研究会保护、传承、弘扬畲族传统文化。

景宁畲族自治县晓琴畲族服饰艺术馆开馆

2015年5月16日,位于浙南山区的景宁县晓琴畲族服饰博物馆经整修后重新免费对外开放,该馆展厅面积达750多平方米,收藏有畲族服饰、彩带、银饰、刺绣等民间工艺品800余件。

畲族服饰获参非遗传统手工艺创作展

由景宁县非遗中心选送的非遗传承人蓝延兰民族手工技艺(畲族服饰)获参“中国梦想.美丽浙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主题创作展。

“中国梦想美丽浙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主题创作精品大展国庆期间在桐乡市举行。创作展旨在运用生动形象和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中国梦想”,阐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体现和反映浙江人民群众“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壮志和追求。此次创作展全省各地共选送展作品587件,经专家评委会认真评审,展出作品共314件,获奖作品共102件。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畲族馆

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

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