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 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本文转自:光明网

暑期过半,家里孩子沉迷于网络和刷手机的消息,再度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这两年,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的议题一再引起舆论的热议。对此,不管是社会层面还是相关专业领域,此前都有诸多讨论,而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也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如何既能让孩子合理利用手机获取有效信息,又不过度沉迷于手机的难题,却还是一直困扰着家长和社会各界。究其原因在于,此类现象的出现,其成因是复杂的,有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进一步吸引孩子好奇心的因素,也有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孩子在现实中缺少同伴玩耍等因素。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类似现象的出现。

客观来看,信息时代,未成年人从网络获取信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随着信息传播介质的转变和升级,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第三方机构Quest Mobile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2022年6月,微信视频号月活规模突破8亿,抖音为6.8亿,快手3.9亿。如此庞大的用户量也表明,短视频早已和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想要完全杜绝孩子使用手机是不切实际的。况且,短视频平台上也有许多健康、正能量的内容,若能正确引导,无疑有助于孩子日常的学习。

但也要注意的是,虽说孩子们需要从网络上获取相应的信息和知识,但在上网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防止孩子因为互联网过度“低头”,就成了一个难以逃避的公共话题。在这方面,相关部门一直在进行针对性治理。

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起,抖音就曾推出平台史上最严青少年模式,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在青少年模式下,未成年用户每天默认只能使用40分钟,且22时至次日6时不能使用。抖音的“同城”“热搜”等入口会被隐藏,青少年也无法使用私信聊天和直播功能,更不能充值、打赏。同时,抖音也在持续建设青少年模式优质内容池,青少年模式内平均每天新增优质内容9146条。

孩子沉迷手机 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缩短了孩子“低头”的时间。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推出的相关举措难以覆盖所有场域。比如,在家庭场域中,这些举措就难以发挥百分百的现实效力。政府、社会和平台力量只能监管到“家门口”,毕竟,一旦跨过这个边界便有侵犯用户私域权益之嫌。因此,要想解决家长的这个“心头难题”,私域场景之中显然需要家长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诚如有互联网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刷短视频,只靠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远远不够,家长在这其中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居家场景之下,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乃至行为,就此去看,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假期间,家长显然也需要多点耐心。

要明晰的是,在事关青少年成长的大事上,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不妨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以多样化的举措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引导孩子不要过多地使用手机,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培养孩子在现实中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与孩子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心理难题。学校也要在日常学习中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做“抬头族”,助力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说到底,要想让孩子不做“低头族”,需要多措并举,加强监管部门、平台和家校的联动,做好良性的外部干预和引导,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减少刷短视频时间,让孩子的童年过得更有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31 字。

转载请注明: 孩子沉迷手机 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