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见过这种老房子的,现在都30岁以上了

由 闻人海瑶 发布于 综合

  小伙伴

  你们还记得自己老家的老房子吗?

  门楼、厦房

  听到这两个词

  有么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门楼

  门楼——关中乡间最土、最小、最巧,也最亲切的建筑。

  门楼是一个家庭富裕与贫穷、兴旺与衰败的晴雨表和体温计。有了门楼,就不会进错了门。进了门,才算回到了家。

  门楼是每家每户的第一道风景,是一个家的脸面。关中人很看重门楼、很计较门楼,得意时以为门楼带来了幸运,失意时以为门楼走漏了风水。

  富人家的门楼青石筑基,一砖到顶,雕字琢画,飞檐斗拱,富丽堂皇,气势压人,把邻家压得抬不起头,伸不直腰。富人财大气粗,爱在门楼下伸懒腰,张开双臂,一个哈欠打半天。他们有资本比阔斗富。

  穷人家的门楼,三层半截砖打底,两排土胡基做腿,苞谷秆、向日葵秆当椽,几片豁豁瓦收顶。有的人家盖房花了个精光,哪有余力修造门楼?只好在院墙上挖一个“圈门”,上面胡乱搭些红苕蔓、豆子秆遮风挡雨。更有连院墙都打不起的,多少年都是自由出入的敞开院。

  中等人家,宁愿住房窄狭一些,也要挣死挣活地用砖坐底、用瓦镶帽,给门楼嵌上“耕读传家”“紫气东来”之类的砖雕。有的则七拼八凑弄出半间柴草房做成门房,门道、巷堂两边架锄挂镰,堆放柴草、粮食,一进门就能感受到主人的精打细算与红火日子。当然,也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的,家室空荡荡,连扁担板凳都缺胳膊少腿,却把门楼修得十分洋气,若是遇人讥笑,主人便自信十足地甩过来话:“打墙的板翻上下,到我孙子手里发了,省得再折腾,再说门脸门脸,没门哪还有脸。”

  门的原材料是什么呢?

  门楼与门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父子也是兄弟。关中人家的门,大多用榆木做成,因为榆木比杨木、柳木重,又比松木、槐木便宜,一般人又忌讳槐木近“鬼”、柳木近“绺”、柏木近“迫”,这让那纹理不顺难有大用场的榆木,与门神一起受到人们的偏爱。榆木唯一的缺点是爱生蛀虫,爱惹好钻孔打窝的葫芦蜂。然而,榆木门打扮起来也与松木门一样威风凛凛:双扇门被刷成黑色,像肃立在黑包公两边的衙役;一排一排的圆铆钉,像数十双圆目怒睁的豹眼;门环底下扣压着一对威猛的狮首或虎首,门环的扣响声自然也如狮吼虎啸,能穿透半个村子;而尺半高、半拃厚的榆木门槛儿,让人抬脚就觉得主人非同寻常;再加上精心打造的门楼,想必客人是不敢违礼、不敢造次的。

  门楼是庄稼人夏天歇脚纳凉的好地方。常见三伏天的晌午,庄稼人一放下锄头,就卸下门槛,半躺在上边眯着眼睛打起盹。婆娘们端着比头大的老碗,唤醒男人咥干面。雨天,门楼下,妇女们卸下门槛铺上席,飞针走线,家长里短,“咯咯咯”的笑声让那些镶嵌着豹眼虎头的门楼也可亲可敬起来。

  门楼是关中人无数梦想里的一梦。庄户人家门楼有高有矮,有俊有丑,犹如乡人头上的布帽、草帽,毡帽、棉帽,代表着身份,象征着穷富。千百年来,关中乡间的农人,都希冀活出大气,改换门庭,矗起翅角爬龙的门楼。门楼是家庭的长明灯,哪怕遇见灾荒、瘟疫、战争,即使婆孙俩幸存了下来,婆婆就是爬着在地里割麦,跪在地上纺线,也要把孙儿哺育大,把生命的火把传给后代。

  门楼是家的关隘和哨卡。倘遇什么事与人发生了争执,对方在家门口寻衅闹事,家人便手持棍棒立在门楼下,俨然像手持弩箭守卫前哨的将军。再穷的家庭,也是不许他人进门楼闹事的。

  庄户人祈求平安,恨不得把这神那神都顶在额头上,于是灶神、财神、门神、瓮神、醋神一齐拜。过春节时大门上都要贴上“秦琼敬德”,也给门楼贴上“平安符”。

  这几年,关中乡间拆土房盖洋楼,洋门楼、铁皮门代替了土门楼、榆木门。进了村子,大门几乎是一色的红,门上多嵌有“惠风和畅”等字样的四块瓷砖,但门楼大多是水泥楼板架成的四方形建筑,显得呆头呆脑,了无生机,缺乏才情与个性。不少离乡归来的游子,也认不出这家是谁那家是谁了。

  关中的老门楼留下的很少了,能看到的那些古色古香,让人恋恋不舍。据说超过50年的建筑都被列为保护建筑了,不知道乡间那些被风雨侵蚀了上百年的老门楼,算不算文物古迹?能不能列入保护名单?

  厦房

  “陕西十大怪,房子偏偏盖”。这种“偏偏盖”的房子,关中人叫它厦房。厦房后背有十米高,前檐有五米高,这一落差让屋顶形成三角形剪影,分割着关中平原上空驼队似的云彩。

  厦房让一个村子有了高度。厦房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厦房体现着关中人俭朴又好面子的本色。厦房土气中氤氲着巍峨,平和中夹杂着威严。关中人的本分,关中人的傲气,在厦房上得以展示,得以拔高。

  关中人为何要盖这“偏偏房”?

  一些学者和专家近年来在探讨老陕喜盖“偏偏房”时,找到了两个答案:一是关中少树木,多良田,盖不起大房石屋,只能盖大房一半,这就是厦房。二是关中人爱财,把房盖成前低后高,雨水就流到院中,意即肥水不流他人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什么地方盖什么房子,首先与一个地方的气候有关,也与一个地方的出产有关,还与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关。关中夏秋多雨,房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水排在院中也有利于灌溉树木、菜田,冲刷污垢。关中民俗有“借山不借水”之说,可以借助邻居山墙,不可让屋檐水流入邻居地界,怕伤两家和气。关中冬季风大,家家都盖四合院,常常是两排厦房挡风遮土,裹着黑棉袄的老汉蹲在檐前“晒暖暖”。

  关中人把房子看成是光宗耀祖的脸面、家业兴旺的象征,所以,富人家的院落布局有着套路和俗成:前厅房、中厢房、后楼房。厅房是两面淌水的大房,门窗要雕刻梅兰竹菊或“花开富贵”、“福到眼前”等吉祥如意的图案。屋中摆设极为讲究,要有八仙桌、太师椅。二门用砖雕砌得古朴大气,门楣上雕有“耕读传家”“家和运昌”“棠棣竞秀”“富贵吉祥”“祥云绕室”等。再就是厢房,即厦房,然后是楼房。

  厦房气昂昂烘托出楼房的高大显赫。楼房前檐用松木板镶嵌,门窗雕工颇为老到,窗户是卍字形、菱花形、步步锦、亚字格,门上多雕有桃、蝙蝠、鹿、梅花等吉祥物。几根通柱立在柱石上,柱石雕龙绘凤、趴狮卧虎。房子间数为单数,三、五、七为一座。楼房正厅做祭祀堂,木楼上装粮食或存放东西。左厦房住长辈,右厦房住晚辈。而穷人家的院落,一般都是厦房,有两排东西厦房叫“两友聚会”,也有盖在前面的厦房背墙临街,叫“倒坐厦子”,也有盖在院子后面的,叫“揭尾厦子”。因为房子只有头,没有尾。人住哪间房也没有讲究。

  在岐山古周原周文王宫室遗址上,我们仍可觅到厦房的踪影。岐山周原博物馆复原模型图上,大殿前就是两排厦房。厦房是连接窑洞与大房的纽带——最早的人类从洞中爬出来后,在洞口用树木搭起“接檐”,能早早迎接日出,也有利于安全,后人经过革新创造,发明了厦房。厦房凝结着华夏子孙的审美观念,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这首《诗经·大雅》中记述古公亶父在古周原盖房筑墙的诗篇,或许就是一座厦房诞生的真实记录。

  几十年过去,仿佛只是一杯茶、一袋烟的工夫,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厦房正从关中的村子隐退。每一户人家都以住进用砖和水泥筑起的大房和楼房为荣,瓷砖用多了就显得华贵多了,住宅却变得成了碉堡状、面包状的建筑。没有厦房的村子还是关中的村子吗?

  一不小心,小编似乎也被感染了一层淡淡的忧伤,传统建筑渐行渐远,难道我们以后看不到这些传统建筑了吗?当然不会,我们大陇县的固关古镇,保留原有建筑特色,您还不知道吧!

  固关古镇

  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

  伊斯兰民俗风情体验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地址:宝鸡市陇县固关镇

  民族古镇,至今约1700多年历史

  固关位于陕西省陇县境内一个民族古镇,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固关曾为西汉郁夷、郁平和晋陇关县治地,因原有汉大震关、唐安戎关,宋元以后泛称故关,明清设故关里。民国改“故”为“固”,设固关,后属曹段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为固关区,1957年属曹家湾区,1958年属红旗第九人民公社,1961年改建固关人民公社,1966年易名前进人民公社,1979年恢复原名,1984年改社为乡,1997年撤乡建镇。

  丝路古道,商贸重镇

  固关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太平环宇记》记载,固关是陇关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翻越陇山的重要驿站。秦始皇、汉武帝等西巡在此驻跸;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西行和亲在此下榻;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这里曾作为重要的军粮中转站。

  固关从古至今,一直是陇关古道上的物流集散地,来往行商者众多,固关老街在明、清鼎盛时期,店铺近100余家,行业多达30多种,逐步发展为商贸重镇。

  军事要塞,解放大西北的门户

  固关还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塞。秦人先祖“非子”在关山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创了秦人一统天下的基业。秦汉之交,朝廷于陇山之巅设置陇关。公元前112年早春,汉武帝刘彻西巡登临陇关,忽有雷声滚过,被视作祥瑞之兆,遂改命关名为“大震关”。

  公元852年,大震关防御使薛逵上书唐朝廷,建议废大震关,设安戎关,朝廷准奏,安戎关遂之设立。北宋杨家将杨六郎于此屯兵抗击辽军,清将左宗棠收复新疆,此地为重要的军粮中转站。1949年7月,西北野战军第一军发起关山战役,一举歼灭盘踞于固关的马步芳骑兵十四旅和地方自卫团3000多人,砸开了解放大西北的门户。

  古文物、古民居依稀可见昔日辉煌

  固关镇境内出土的古兵器、唐三彩、土陶碗、铜镜、洗衣石等历史文物,印证了固关悠久的历史文化。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比比皆是,木雕砖雕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古街上留存着许多百年老店。

  挂着“老字号”的永盛店

  “永盛店”就是丝路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客栈之一。特色社火翘翘板社火,曾多次出国游演,多件剪纸、刺绣作品荣获省市大奖。

  古镇小吃——固关豆腐

  豆腐是人们日常饮食,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固关豆腐是现今陇县仅存的手工制作的产地。固关豆腐的传统制作工艺沿袭约1000余年,工艺流程严格规范,技艺精湛缜密,所制豆腐因硬度高、豆香味浓而驰名宝鸡地区,是风格独特的陇州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精品,清康熙年间乾隆皇帝西巡甘肃时而专门品尝。

  固关豆腐的制作,选材首先要求是颗粒饱满、没有虫蛀、没有霉变的黄豆,淘洗干净后,清水浸泡12小时以上,然后再磨制成浆,进锅入煮3小时,再经纱布过滤后,倒入特定磨具,上盖一块重约160斤的青石板压制而成。

  油香

  此外,还有回民牛肉、油香、核桃、烤烟等特色美食和当地特产。

  九大古迹,见证悠久历史

  如今的固关,历史在此留下了斑驳印记,其中的九大历史古迹无一不见证着这个古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透射着固关古镇的灵魂。

  这九大古迹分别是远近闻名的道教文化圣地玄寿山、秦非子为周王朝牧马的重要场所菜子河牧场、陇县现存唯一的天然石窟佛爷崖石窟、建于明清时期的固关古镇商贸街、丝路必经地大震关(安戎关)、陇县最大的回民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解放战争时期的关山战斗遗址、有着“丝路”文化的精粹要点与遗迹陇关古道、郁夷县故城遗址。

  当你累了,倦了,请记得:宝鸡还有这么几个古镇等着你。在这里,游荡于古朴安静的小街,品尝一下传统的小吃,呼吸林间清新的空气。所有现实的烦恼,都将烟消云散!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