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升级,建筑工人开始同步转型
开栏的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已有三年。《改革方案》强调,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企业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员工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则是最直接的市场主体和用人主体。如何调动企业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性,三年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走深走实对企业发展又产生了哪些成效。从今日起,工人日报开设“走进企业,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栏目,介绍来自企业一线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近年来,国内大力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这对装配式建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图片 供图
阅读提示
面对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传统建筑工人群体,建筑业如果不转型,将来可能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要想让建筑工人留下来,不再跟着包工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42岁的葛海兵在安徽同济建设集团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路径”,在建筑施工企业里“混得不错”的建筑工人,也许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包工头”或者“小老板”。
可葛海兵两者都不是,他现在是公司“安徽同济劳务总队”的一名分队长。
站在企业的角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企业需要的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保障的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这与葛海兵的想法“不谋而合”。多年前,安徽同济建设集团就曾树立“打造自有建筑工人队伍”的企业发展理念。如今,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更是尝到了培养自己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甜头。
或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一般而言,建筑施工项目地域分布广,项目周期变动大。一个项目竣工了,并不意味着新的项目会立即接上来。正因如此,每当一个项目结束,工地上的工人便很快分散到其他的企业和项目上。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传统建筑工人群体,建筑业如果不转型,将来可能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窘境。
同济劳务总队队长苏闹旦说,要想让建筑工人留下来,做企业的长期工,不再跟着包工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退伍回来的葛海兵曾放弃了转业安置,自己也尝试过其他类型的工作,最后通过别人介绍才来到了同济建设集团。然而,进入公司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感觉“惊讶”。
“集团董事长亲自找我谈话,还邀请我去他家里吃饭。”葛海兵有点不太相信,“‘一把手’董事长为什么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建筑‘新兵’如此重视?”
董事长在家里和他聊起了国家政策、公司发展、未来规划、人生理想……
“虽然当时还听不太懂,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董事长很真诚,思想很超前。”工作后不久,曾经的军旅生活养成的高度纪律性和责任感,让他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葛海兵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渐渐走上了管理岗位——同济劳务总队分队长。
像葛海兵这样的分队长在同济建设集团有六七个,他们都是从一线工人中提拔上来的,分别管理着不同的工地。
“虽然这些分队长们日常工作不再是进行一线操作,但却比以前忙,一个工地最少二十人,多则四五十人的协调、管理和检查都需要他们操心。在工期忙的时候,他们也会亲自上。”苏闹旦说。
为了培养选拔出一批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好苗子”,同济建设集团还组建了一支集团公司直属的工人队伍——安徽同济劳务总队。
此后,同济建设集团搭建了一条从班组长到分队长、队长、总队长的人才晋升通道,通过技能培训、科学管理、思想教育等方式,将农民工培养成“有思想、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将一大批农民工培养成“懂管理、懂技术的劳务管理人员”。
“在我们这里,只要认真负责有上进心,把安全把控好、班组管理好、工程按时完成保质保量,都可以提拔成管理者。”苏闹旦说。
新工种提供新舞台
在安徽同济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晓东看来,传统建筑业的升级与传统建筑工人的转型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在今年的安徽省“两会”召开前夕,吴晓东曾应邀参加了一场座谈会。在会上,吴晓东建言,统筹考虑“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
装配式建筑一般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毫无疑问,对于建筑业来说,这是一片“蓝海”。
“投身建筑业的青壮年逐年减少,新一代的建筑工人对工作环境、薪资要求、职业前景等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吴晓东说。
眼下,同济集团投资建设的PC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正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建设场景。在吴晓东看来,装配式建筑进入市场,给建筑从业者至少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从开始生产预制构件的生产线,到最终的安置拼装,传统农民工“脏累苦”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新型建筑业对工人的职业技能要求将大幅提高。
自从装配式建筑逐渐兴起,建筑业开始流行一句话,叫“工人不动建筑动”。此前,更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叫“建筑不动工人动”。
“以前是工人在走来走去砌墙,现在是墙已经生产好了,工人安装拼接就行了。”高金龙是“同济劳务总队”负责吊装的队长,当了多年建筑工人的他感叹,“瓦匠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瓦匠,一切正在变化。”
“环保、高效、可操作性强,这是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根据预制装配率的不同,相同工程相同人数下,装配式要比传统工序的工期缩短不少,且无粉尘噪音。”高金龙十分清楚这种变化,也更清楚这种工艺上的变化对建筑工人意味着什么。
吊装工作人员要具有看图识图、精准定位等方面的经验,这对于每一名工人的技术操作、管理指挥能力都有着不小的要求。
“每个小班组有四、五个人,我们通过传帮带,使得班组内掌握其中的技术,都能成为核心人员,然后再进行班组评比,择优晋升。”高金龙说。
如今,由于装配式建筑而衍生出各种新型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工种,为建筑工人的成长打开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舞台。
培养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
记者了解到,在同济建设集团各工地上,每天的班前例会是一件严肃的大事。从站姿的标准化、衣帽的穿戴规范再到安全问题都会被反复强调。
“并非只有同济建设有班前例会,但我相信我们做的不比任何地方差。”同为同济劳务总队分队长之一的苏国强认为这并非“形式主义”,规范穿戴和操作是保障工人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优解”。
“荣誉感”“责任心”……这些在苏国强看来最能代表产业工人队伍特征的词汇,给工人和企业带来的是同一件事——提升。
44岁的苏国强,是吊装工作的“老手”,他在2020年安徽省装配式建筑“徽匠”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构件装配组团体、个人一等奖。2018年,同济集团产业工人代表队参加了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建设行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连接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优胜奖”。
事实上,只要有行业内的相关比赛,同济劳务总队参与的积极性总是很高,斩获的奖项同样很多。
“未来劳动力资源将会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建筑企业打造自己的劳务工人队伍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出路。”吴晓东说。
记者了解到,同济建设集团正通过开展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大赛、军事训练、每日班前例会等方式,实现劳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通过建立产业工人培训机制、组织拓展培训等活动,着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例如,同济劳务总队中大部分工人同时兼具吊装工、灌浆工、瓦工、木工等多重身份,在工程断档期,也可由集团协调从事其他工作保障收入。
而在同济集团运营的安徽首家建筑农民工创业孵化园里,“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和“平台建设”四大功能定位明确。也就在这里,一部分农民工正在悄悄地向着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转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华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施院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