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中央一声令下,这场攻坚战标准更高了
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明确了行动时间表,其中许多数据、指标可以说相当严格。
(图源:中国政府网)
一
仅在“蓝天保卫战”一项,文件就提出了两组指标——
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换算下来,一年有10个半月是好天气。
离目标只剩4年,攻坚战名副其实。
再看现实:《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2025年要达到87.5%,看上去只需提高0.5%,也就是增加两个优良天数就够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见》提出的目标是全国平均水平,现在还有不少地区是远落后于平均分的“差生”。
比如,长三角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是85.2%;汾渭平原11个城市是70.6%;京津冀及周边28个城市是63.5%。3个地区加起来80个城市,有的分数还落后不少。全国一平均,空气优良的拉萨、海口等地表示很累,几乎全年都在贡献优良天数,可一年也没400天呀!
要提升全国优良天数水平,重点地区还得加把劲。咋办?“协同减污降碳”。
也就是说,为了保卫蓝天,我们要把烟囱里的黑烟黄烟变成白烟或不冒烟。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那就把它做掉。氮氧化物影响雾霾?氨水安排上。像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没有直接毒害,过去不被认为是污染物,不在污染防治任务清单上。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其实和传统污染物的减排高度同步。
为啥不一起减排呢?这就有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概念。
在汾渭平原和华北地区,大量的煤炭消费是同时造成重污染天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元凶。最直接的对策就是《意见》所指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和5%;汾渭平原受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短期内减煤压力很大,目标是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
减煤怎么减?这里头有大学问。
矿工井下采煤(图源:新华社)
二
首当其冲的是传统的高煤耗产业。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行业,原本就产能过剩,行业内卷,徒增能源消耗而不创造更大经济效益,不如将资源让给其他生产效率更高的行业。生活上,传统的小煤炉要逐步淘汰,《意见》说“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这是因为平原地区交通方便,有更好的能源替代条件。
煤炭减下来,靠什么补上去?分两个层面:
一是煤炭的清洁替代,比如用污染物排放量更少的天然气,作为发电或者供热的主要能源,也就是“煤改气”。但天然气也是化石能源,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它只是一种过渡能源。
更重要的是非化石能源替代。“十四五”规划纲要、《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和《意见》均指出,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要占到20%左右,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这就涉及风、光、氢等新能源了,而水电、生物质热电、生活垃圾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清洁能源。
《意见》还给出了更为精细的行动指南。例如,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前几年“煤改气”过程中“一刀切”导致的“冻人”问题,《意见》专门提出要“增气减煤”同步。一个地区新增多少天然气等替代能源供应后,再削减掉多少煤炉子。不能灭了蜡烛再开灯,应该灯亮了再灭蜡烛。
《意见》里还有一句话:“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自备电厂通常是为大型钢铁、石化、冶金等重工业企业内部服务的“私家”设施,为啥要鼓励转为公用呢?
这是完善电力基础设施、保障稳定供应的一步安排。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的核心是“上网”,发的电可以进入公共电力网络进行销售。前不久的“限电”“电荒”现象,揭示出能源转型初期电力供应存在不足。将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电力生产者都纳入电网,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庞大、更复杂、更稳定的供应网络。
电网(图源:网络)
三
保卫蓝天,光减煤还不够。化石能源消耗的另一个不可忽视部分是石油制品消费。
其中,汽油和柴油的燃烧对雾霾“贡献”巨大。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氮氧化物,不仅会转化为秋冬季让人讨厌的PM2.5,也会在夏季高温下导致臭氧污染,形成“让人难受的蓝天”。
这些年,北京等城市不断提高燃油机动车排放标准,要求柴油车安装三元催化器等,就是为了在不剧烈削减燃油机动车保有量的前提下,让大家都少排一点,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但釜底抽薪之策还是替代。用电动车代替柴油车是一种微观方案,适用于少量、短途的运输。用更大的电动车——电气化铁路网络来替代,则是更宏观的布局。铁路运输具有规模优势,中距离高铁的速度甚至可能优于航空运输,而其平均能源消耗要明显低于公路运输,可谓又快、又便宜、又清洁。
《意见》专门指出,要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十四五”时期,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顺便说一句,别看水运慢,但能耗总体很低而且对水环境影响更小的电动船舶已经准备推广了。
控制住了煤炭和石油消费,“碳达峰”目标也就完成了大半,但挑战仍不少。比如,作为重要的过渡能源,天然气在国内的储量和产量相当有限,其进口数量和价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局势影响;同样,保卫蓝天不单是环保部门的事,普通老百姓随手关灯关空调这样的“小”事,还是要多宣传多坚持。
想让这个减碳过程更轻松?那就离不开创新产业发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用更少的资源和能耗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突破。
在脱贫攻坚战成功收官后,这份聚焦污染防治的两办文件,标志着中国将对环境污染发起冲锋。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从长计议。
有意思的是,文件印发时,为期近半月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这份《意见》可以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推动世界减排、降低能耗的满满诚意和强大行动力。
文/云间子
编辑/绫波、云歌
来源:微信公众号-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