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 “自生自灭”,当初为何出国
观古今看世界
1
新冠病毒在欧美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了。
从前几日瑞典不再给轻症和疑似患者进行监测,到3月15日法国教育部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法国并不是去阻止病毒扩散,而是预计将法国人民的多数都感染上新冠病毒,形成“多数免疫”,来对抗这场影响。
欧洲个别国家的这种不抵抗政策,让欧洲人民,尤其是生活在欧洲的华人,倍感事态的严重。这种政策,无疑是让人在病毒面前“自生自灭”,束手就擒。
于是看到最近的这些天,回国的华人暴增。对于回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从之前因为疫情不愿意回,到了现在迫切回国,一票难求。
即便现在尚未回国的人,可能也不是不愿意回,而是机票太贵了。比如伦敦回北京的单程机票,最低1万7,起。
这样暴涨的回国需求,逼得航空公司临时增加航班,比如中国民航就开通了意大利米兰到浙江温州的临时航班。
而在现在回国的理由,主要是怕万一感染上冠状病毒,无法得到救治,最终客死他乡。面对着“自生自灭”的政策,早知如此,你当初为什么要出国呢?
出国的理由万万千。但是,这次的回国潮,是出于对“客死他乡”的恐惧,胜过了出国的理由。
除了对于客死他乡的恐惧,还有对于疾病本身的恐惧,以及对于经济危机的恐惧……
在这么多恐惧面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其实我们的心都是不安的。从国外对于客死他乡的不安,到回国之后面临对于隔离的不安,如此种种,既然无论在哪,都不能使得心安,又何必回国呢?
2
在这种危机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人:明朝的王阳明。读读王阳明,或许可以为我们当前的种种的不安,指出一条道路来。
王阳明的一篇文章《瘗(yì)旅文》,收录于《古文观止》中,讲述的是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驿期间,见证了一个从京城来到这里的吏目一家三口暴死异乡,最后埋葬他们时候的情形。
其中写吏目一家惨死的情景,原文如下: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早,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这个文字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并不难理解:就是吏目一家赶路,快到中午的时候,吏目在坡下死了,晚上的时候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早上,他们的仆人也死了……
当初看到这段的时候,以为是因为明朝当时贵州地势偏远,可能走路不小心,或者因为劳碌过度而去世,或者因为一个人哭的太伤心而去世。
但是现在看到这段,才恍然大悟,一两天内,从京城来贵州的三个人,老的少的,都相继去世,这是传染病啊!
这是传染病!也只有传染病有这样可怖的威力!
时代之不幸,竟然能把古书忽然读通。
而面对这老少三人在很短时间,相继暴卒,王阳明有怎样的议论呢?
“嘻!吾与尔犹彼也!”
这是王阳明对他的童子说的话,王阳明也是从京城贬谪到贵州,对于来自京城的一家,自然是有一种惺惺之情。
“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当时王阳明被贬的贵州这个地方,连普通话都不能普及,言语都不通,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去。比起今天的出国来,可以说是难上百倍。
然而,王阳明的心态和这家吏目的心态不同,他在表述自己的心境时说: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瘴毒”是什么,据字面意思,是一种能致人疾病的气体,但是通俗地讲,就是传染病等等疾病。
这句“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是王阳明能够三年以来,在贵州贬谪的不毛之地,活下去的关键。“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没有一天是忧愁的,每天都坦坦荡荡。
“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这句话,似乎正是500年前的王阳明,写给我们现在处于疫情中的人们。我们现在语言得以相通,世界上资讯又十分畅通,回国也不受限制,比起王阳明的那个贵州贬谪的时代,强的太多,面对这小小的新冠病毒,又何必忧愁呢。
抵抗疾病,除了预防和注意,更有一种力量是在于内心的,保持内心的充实,“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这是王阳明给我们现在的启示。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