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大妈”这3个事例太过真实了,引发深度思考

由 撒宏才 发布于 综合

“大妈”原是称呼年长的女性。
随着全民运动的兴起,每当夜幕降临,在广场上总有一群快乐的舞者,被称为广场舞大妈。
2013年,纽约华尔街的资本大鳄合力做空黄金,黄金价格一天下跌百分20。
突然杀出一群中国大妈,她们冲进离家最近的店铺抢购黄金,一买就是几公斤。
黄金对于大妈来说就是硬通货,眼下这么便宜,还不抢?不光自己抢购,大妈们通知朋友都来买。
1000亿人民币,300吨黄金瞬间被扫。
整个华尔街为之震动,华尔街卖出多少黄金,大妈们照单全收。
最后华尔街大鳄宣布投降,大妈完胜。
当时的《华尔街日报》专门创造了一个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
而在此后,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妈”这个词汇逐渐不太友好。
负面新闻多用大妈为标题:
“大妈四处炒楼”、“大妈绊倒小孩”、“大妈和摊贩市场互殴互骂”、“大妈吃垮豪华游轮”。
在20年前,蔡明主演了一部叫做《闲人马大姐》的电视剧,
所定义的大妈是如马大姐那样热情、善良、喜欢管不平事。
而在如今,大妈的肖像图、标签变了:
有点小钱、爱贪小便宜、爱好广场舞,嗓门大且伴有一些“神操作”。
“大妈”这一词汇越来越被丑化,但通常时候“大妈”们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她们十分容易受骗。
何女士今年50岁,她很早就离异了。拉扯儿子一直上大学。
她觉得该做的都做了,于是萌生了找一个伴侣的想法。
她登陆交友网站,遇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子,名叫戴维(David)。
戴维62岁,美籍华人,一个军官,目前在伊拉克服役。
何女士被戴维的成熟魅力吸引,他们经常聊天、视频。
戴维很关心何女士,还说将来可以把何女士的儿子接到美国定居。
有一天,戴维和何女士讲了一件事:
戴维说自己有做石油走私的生意,赚了200多万,现在戴维想将这笔钱从国外进入中国。
戴维希望何女士能帮他去取钱、并且保管这笔钱。
事成之后,给何女士10%佣金。
百分十,即22万美金,何女士动心了。
这笔钱进入国内很麻烦。
被海关扣押,要一笔小几万元的保释金,戴维人在伊拉克,没有人民币。
何女士自己“垫钱”,付了保释金。
海关放行了。
戴维安排了2个黑人“外交官”在北京和何女士见面。
何女士到了北京,黑人外交官拿出箱子,把220万美金放在桌上。
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个黑人拿出美金钞票给何女士看,钞票上有一些“官方印章”。
这个印章如果洗不掉,钱是用不出去的。
洗钞票印章要用到一种专门的药水,需要20万。
看到这里,大多数读者都明白了——何女士肯定是被骗了。
她在这一环又一环的骗局中,被戴维足足骗了53万。
戴维的身份是假的,这个人在国外,由于跨越国际,这样的骗局追查起来很困难...
有人会说,大妈就是容易受骗,这么不靠谱的事情也能相信。
但其实这是一个专门为大妈设定的,极其高明的骗局,为什么?且看下文分析——
1995年,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年的家庭妇女爱上了四处漂泊的沧桑摄影师,中年妇女有家室,在短暂缠绵之后,两人痛苦分手。
很多中老年人在看完电影后很有感触。她们表示,早就和另一半没有感情了,不想过了。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全美的离婚狂潮。
同一年,还有一部叫做《真实的谎言》的电影。
女主角是一个办公室职员,日复一日的上班、照顾女儿、伺候老公,她觉得很枯燥。
一天,她遇到了一个有魅力的男人,男人谎称自己是个特工。
可以带着女主角去执行某个任务,女主角信以为真,被这个骗子欺骗。
了解了以上两部电影,你会发现他们和何女士被骗的情况是那么相似。
骗子戴维运用到了心理学的各个战术。
首先,骗子戴维明确他的诈骗目标:45—60岁左右中老年离异女性。
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有闲钱,同时她们有军旅情结,对军人有着特别的好感。
于是戴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军官。
对于大妈来说,子女是最放心不下的。
戴维承诺:我会接你儿子来美国。
很多大妈们表面盛气凌人,但内心孤独。
戴维每日对何女士嘘寒问暖,风趣幽默,满嘴情话,何女士很自然陷入情网。
到了骗的步骤。
戴维巧妙运用了一个“冒险任务的方式”——由国外运送220万美金,请你帮我保管。
这像极了好莱坞特务电影的桥段,编织了一个刺激、冒险的梦。
何女士50岁了,这种事还能发生在她身上?
面对数十年平淡如水生活,加上高额佣金的诱惑,她怎能不心动?
随着骗局的深入,安排何女士去北京、安排黑人外交官见面,让整个骗局更加有“参与感”和“真实感”。
何女士的遭遇是现实版的《廊桥遗梦》和《真实的谎言》前半段,
只不过她没有电影幸运。她被骗去了半生积蓄。
钱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是她的心,彻底绝望崩溃了...
如今在网络上将45岁以上的人都划入到了大妈群体。
这就意味着“大妈”是一个几亿人、极其庞大的群体。
大妈一词是从广场舞开始被丑化的。
一方面,大妈沉浸在快乐的舞蹈中,舞蹈需要音乐,大妈将音乐放得很大声。
那些音乐较为欢快、激烈,循环不停,这对于居住附近的居民造成了骚扰。
此后抱怨声迭起——
年轻人接受不了大妈的品位,男人们觉得大妈就是应该在家做饭,一把年纪跳舞,岂不是“东施效颦”?
你一定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怎么穿的和大妈似的”、“你这妆化的就像是大妈”。
网络上有很多图片,网友晒出他的母亲把家里装修的“有特色”。
客厅像红浪漫KTV,卧室像主题旅馆。
引发无数群嘲讽刺:呵呵,大妈的品味我不懂。
网络上随处都是转发大妈们去旅游的照片、视频。
兰花指,鲜艳的丝绸围巾,统一、“夸张”的姿势。
在许多年轻网红的恶搞“模仿”下,似的这些信息被广泛传播。
久而久之,那些贪便宜的都是大妈,那些不守公德心的都是大妈。
大妈碰瓷,大妈我不想努力了,你包养我吧!
越来越多人消费“大妈”,但试问这对于大多数女性是否公平?
大妈是一个称呼中老年女性的主流词汇,一个原先的褒义词因为偏见,变为贬义词。
大妈们付出青春为家人,沉浸在她们的音乐世界、品味的世界,外人凭何口诛笔伐?
正是由于她们对于网络的不熟悉,她们的容忍,才会让这些图片、段子、话题新闻带上“大妈”的称呼被成倍转发。
任何人都会老去,岁月从来败美人。
我们每个人终将成为一个大爷、大妈。
到那时——“你会如何称呼我?是否带着有色嘲笑,让我很沉默?”
感谢看完文章的每一个人,重新思考、并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