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24日丹麦海峡中沉没的“胡德”号,是英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同时也是史上最强的战巡。相比之前的英国战巡,“胡德”号在防御上得到了明显强化,又接受了日德兰海战的战训,改进了弹药库的防火防爆措施,可是依然未能避免瞬间爆沉的命运。从目击者的证言看,“胡德”号明显毁于后部弹药库的殉爆,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爆了弹药库,其实直到今日仍然没有定论。由于“胡德”号从中弹爆炸到沉没前后只有短短三分钟,而幸存者仅有三人,使得来自该舰本身的信息非常有限。英国海军对其沉没原因的调查主要来自其他在场目击者的报告,特别是距离最近的“威尔士亲王”号舰员的证言,同时结合“胡德”号的工程技术资料探究其爆炸根源,提出了多种观点。战后的研究者们又借助于德国海军的相关记录和资料为部分观点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从而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真相。
■这幅画作描绘了“胡德”号在海上高速航行的雄姿,但她最终也遭遇了瞬间爆沉的命运。
在“胡德”号沉没之初,英国海军认定该舰毁于后部主炮弹药库被直接命中,但是这个结论很快被包括“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里奇上校在内的大部分目击者的证言所推翻,他们都声称“胡德”号最初的爆炸发生在主桅附近,而非X炮塔下方的弹药库。结合德方记录,“胡德”号在5月24日6时“俾斯麦”号进行第五轮齐射时被击中,而英方目击者也证实了这一点。德舰的射击方式是以四门主炮一组进行半齐射,里奇舰长声称,这轮射击的4枚炮弹有2枚落在“胡德”右舷,1枚在左舷,形成了夹叉,最后1枚则击中了“胡德”号后部舰体,但具体命中位置无法确定。可以肯定的是,这枚命中弹是引发爆炸的重要诱因。
■丹麦海峡中“俾斯麦”号使用后部主炮进行半齐射的情景。
■由“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里奇上校手绘的“胡德”号爆炸情况的草图,爆炸位置明显在X炮塔之前的主桅附近。
副炮引爆说:目前,关于“俾斯麦”号这次命中的破坏效果得到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炮弹击中了舰体后部的102毫米副炮弹药库,引发爆炸,进而波及相邻的主炮弹药库,导致了毁灭性的大爆炸。同时副炮弹药库的爆炸冲击波也同时摧毁了另一侧的隔壁,冲进轮机舱,大量火焰和烟团沿着轮机舱通风道向外喷射,这同样可以从目击者的报告中得到佐证。不过,关于这枚炮弹是如何击中了副炮弹药库的,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加以证明,最大的可能是击穿了178毫米的中部装甲带。不过,也有学者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并非“俾斯麦”号的炮弹引爆了副炮弹药库,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德制穿甲弹的延迟引信延时仅有0.035秒,这段时间穿甲弹的行程仅有数米,在其接触到弹药库的装甲隔壁之前就会爆炸。
■后人通过研究绘制的“胡德”号爆沉的过程,“俾斯麦”号的炮弹很可能击穿了中部装甲带。
■“胡德”号后部舰体的装甲布局和弹药库位置,可见305毫米主装甲带只有窄窄的一条,根本无法为后部弹药库提供全面有效的防御。
关于副炮弹药殉爆引发大爆炸的观点还有一种说法,即部分副炮弹药被堆放在后部主炮塔基座外围,并且没有任何装甲保护,这部分炮弹被德舰的炮弹引爆并波及主弹药库。这种说法同样与目击者提供的“胡德”号最初爆炸的情况相悖,显然是不成立的。
■一群“胡德”号的水兵在甲板上学习装定副炮炮弹引信,该舰很可能因为副炮弹药库被击中爆炸而致最后沉没。
火灾引爆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是“胡德”号先前被“欧根亲王”号击中时引起的舟艇甲板的火灾蔓延到弹药库,最终酿成灾难。在“胡德”号发生爆炸前几分钟,曾被“欧根亲王”号两次命中,落弹位置均在后烟囱和主桅之间的舟艇甲板上,并引发了火灾,特别是102毫米副炮附近的待发弹药被引爆,助长了火势。无论是近处“威尔士亲王”号的舰员们,还是远处的德军官兵都观察到了“胡德”号的火灾及其逐渐增大的势头,里奇舰长后来回忆,火焰几乎遍及后烟囱和主桅附近。
■“胡德”号模型的舰体中部舟艇甲板局部,“欧根亲王”号的炮弹两度命中这里,并引发火灾。
然而,这场火灾引发爆炸的说法存在几点疑问。首先,火灾发生地点在远离弹药库的露天甲板上,难以在短时间内波及到舰体深处的弹药库,而在火灾发生期间,“胡德”号并未减速,一直保持高速航行,这表明位于起火区域正下方的轮机舱没有受到影响;其次,支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火焰是通过副炮弹药输送通道进入弹药库的,但是“胡德”号的一位幸存者确定当时副炮输弹通道的防火门是关闭的,但也不能排除防火门因为中弹或其他原因意外敞开的可能性。此外,里奇舰长等证人也提及火势因为“胡德”号前主炮射击产生的爆风而受到压制,一度变小,并且之后有受到控制的迹象。总之,并不能确定甲板火灾与弹药库爆炸的必然联系,总体来说这种几率是比较低的。
■这幅绘画表现了“胡德”号中弹起火后坚持战斗的场面。
火炮事故说:这种观点认为“胡德”号沉没是由自身的火炮事故导致的。有人声称在爆炸发生前“胡德”号X炮塔的主炮炮口喷出异常的烟雾,疑似炮弹在炮膛内被引爆,进而由炮塔战斗室蔓延至弹药库。但是,联想到日德兰海战的战训,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同样很低,既难以证实,也与最初爆炸的情况相矛盾,同样缺乏可信度。
鱼雷自爆说:在弹药库爆炸说之外,还有一种观点也曾受到重视,那就是“胡德”号是因为自身的鱼雷被引爆而被摧毁的。“胡德”号配有4具鱼雷发射管,两具一组对称布置在后烟囱附近上甲板之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鱼雷可能受到甲板火灾的影响而发生爆炸,更可能被“俾斯麦”号的炮弹击中而爆炸,进而破坏了船体结构,造成船壳破裂,而“胡德”号正以接近30节的高速航行,从裂口涌入的海水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船体断裂、瓦解,最终沉没。
■“胡德”号后部舰体各层甲板的装甲布局,其中右舷侧的半圆形为鱼雷爆炸可能波及的范围。
水下命中说:除了鱼雷自爆说外,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观点,即“胡德”号是被一枚落在舷侧近处的380毫米炮弹从水下击穿了船壳,进而命中了弹药库。这种说法有一个非常有力的旁证,“威尔士亲王”号就遭遇了类似的损伤,一枚近失的380毫米在水下运动了大约25米后,击中了该舰位于水线下8米处的船体,在击穿了数道轻型隔壁后被防雷隔壁挡住,没有爆炸。有学者通过计算也证实了水下命中说的可能性:“俾斯麦”号炮弹如果在距离“胡德”号舷侧6.1米处入水,其水下弹道就可以避开舷侧装甲带的下缘,从而钻入舰体深处的弹药库,在引信动作可靠的情况下,的确能够达到一击致命的效果。但是,考虑到水下命中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而在同一场海战中发生两次更是罕见,所以这种说法也只能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无法得到确切证实。
■通过计算推测得出的“俾斯麦”号炮弹从水下击穿“胡德”号舰体的弹道。
垂直击穿说:最后,还有一种观点一度颇有市场,那就是“胡德”号是被“俾斯麦”号发射的大落角炮弹直接击穿了多层甲板后摧毁了弹药库而最终殒命,正如1920年的实弹测试所显示的情况。这一观点之所以流行,因为正好契合了旧式战舰设计中忽视水平防护的缺陷,从而得出一个看似合乎逻辑的结论。然而,结合双方的作战记录和德军380毫米舰炮的弹道性能,有学者计算得出,击中“胡德”号的那轮齐射的射击距离大约为16500米,炮弹入射角度不可能超过14度,而在这种小角度下炮弹不太可能连续击穿数层装甲甲板直入弹药库。
■这幅画作描绘“威尔士亲王”号从爆炸沉没的“胡德”号一侧驶过。
2001年,“胡德”号的残骸最终被发现,从而为解开“胡德”号爆沉之谜创造了新的机会。考古人员对残骸进行了勘察,证实了“胡德”号的后部弹药库的确从内部发生了大爆炸,从而推翻了鱼雷自爆说。同时,残骸右舷的破坏程度明显比左舷严重,从一个侧面证明“胡德”号致命伤在于舰体后部右舷。值得注意的是,“胡德”号A炮塔之前的舰首大部分不知所踪,有可能在下沉过程中断裂,或者遭到内部爆炸的破坏。即便如此,对“胡德”号残骸的勘测也未能澄清全部事实,很多细节至今仍晦暗不明,只存在于理论推测当中。
■根据对“胡德”号残骸的勘测结果得出的该舰受损区域的范围(红色)部分,可见其致命伤在于舰体后部。时至今日,“胡德”号沉没的具体情况还一直处于人们的推测之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