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来源: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作者|郁郁青青

  如果孩子用200元的玩具换回一个20元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知乎上这个热帖,引起了近8000万人的关注。

  事情是这样的:楼上小孩来家里玩,互换了玩具,价格大概是200元和20的区别,孩子的妈妈和奶奶都觉得吃亏,要换回来,担心孩子以后还会乱换玩具。

  太多家长遭遇这样的困扰:用变形金刚换一把塑料手枪,遥控飞机换一块饼干,400块钱的玩具换一本旧书。

  孩子们的慷慨大方真让人哭笑不得,但也确实给父母出了一道难题。

  毕竟有时候玩具的价格差距确实很大,想想都肉疼,在成年人的思维里,价格和价值挂钩,不占便宜也不能吃亏。

  可是,大人眼中的「不等价交换」于孩子来说根本不存在,因为能够得到一件眼馋的玩具,就是最幸福的事。

  很多父母会逼着孩子要回来,可当孩子低着头,怯怯懦懦地站在对方面前,小声恳求道:「能把我的玩具换回来吗?」

  伤害已经发生,并且难以释怀。

  逼孩子要回来「不吃亏」,却有了伤害

  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讲述的正是不等价交换。

  女孩把一个羚羊纪念品送给了好朋友万方,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用黑色硬木雕成的艺术品。

  妈妈发现后盯着她,用手摇着她的肩膀,异常严厉地追问羚羊的下落,并逼着她要回来。

  爸爸也用不容质疑的语气给她「讲道理」:

  「小孩子怎么能自作主张把家里东西送给别人呢?」

  「是,这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送给别人呀!」

  她心里难过极了,因为万方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曾不小心把裤子划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那时万方怕她挨骂,把自己的裤子给她穿,自己却被妈妈罚站了半个钟头。

  而且,万方还把自己心爱的小刀也送给了她。

  想到这儿,她哭了。

  「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最后,羚羊虽然要了回来,万方还大方地告诉她:「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可这在她的心里却划下了一道口子。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地流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啊。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换回了更贵的玩具,孩子却失去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承诺和契约。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4-6岁的孩子,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人际关系敏感期,他们会通过有形的物质交换,与别人发生链接,发展自己的友谊。

  无论多贵重的玩具,只是孩子获得朋友的方式。

  孩子在交换里「吃了亏」要不要换回来?

  最好不要。

  指责孩子「你真傻」,并逼着换回来,只能让孩子产生羞愧感,在朋友面前没有面子,不值得信任,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受挫。

  最后,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听过一句话:钱可以被精确计算,乐趣却不能。

  孩子从交换中获得的体验和乐趣更是无价的。

  网友@RainySunny讲过一个小故事。

  她女儿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放学回家,她们一人手上拿着一个学校发的小玩具。

  那个朋友说:「我能拿这个跟你换吗?」

  女儿说:「好啊。」

  过了一会儿,好朋友又说:「你能把我刚才还给你的那个还给我吗?」

  女儿又说:「好。」

  她很担忧孩子没有物权的概念,被欺负。

  但孩子却说:「妈妈,我知道她把我的东西换走了,可是我不介意啊。她喜欢拿走了很开心,我们也玩的很开心,我根本不介意那个小东西啊。」

  这样简单的一番话,让妈妈突然理解了:

  原来,孩子比我更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她才真正看到了物品的使用价值——用钱买不到的快乐。

  大人往往在乎价值,小孩则在乎使用价值。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窝到屋里,很快,一架完好的飞机被拆成了大大小小的零件。

  本以为嫂子会劈头盖脸地责骂,谁知她只是摇摇头:「没办法,这孩子从小就喜欢飞机。」

  家里收集了各式各样的玩具飞机,每一个都被他拆得七零八碎,然后再重装起来,乐此不疲。

  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愿意付出什么,有时候,小孩比大人更通透。

  丢了糖的小孩,和丢了工作的成年人悲伤是一样大的。同样,得到自己钟爱的玩具,与大人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开心程度也是一样的。

  孩子衡量一件东西的标准从来不是贵不贵,而是好不好玩。

  一片树叶、一根羽毛,一枚塑料发夹,都可能是他的宝贝,跟价格无关。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在孩子的世界里,「亏本买卖」根本就不存在。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孩子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藏着成长的密码。

  如果孩子进行了不等价交换,不必着急指责,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交换。

  给物品「贴标签」

  一个女孩把妈妈的吊坠放在核桃壳里送给了朋友,后来才得知那个吊坠价格不菲。

  但妈妈没有责骂她,只是说:「以后给别人送礼物,先问问我,不介意你送贵的,但别把坏的送出去,也别把我用的东西送出去。」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认为自己家的都可以随意交换。

  家长不妨带着孩子整理物品,分门别类「贴标签」。商定哪些可以交换,哪些可以赠送,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可以分享但不能交换,哪些是父母的不可以随意支配。

  并与孩子达成约定:虽然这是你的玩具,但是是爸妈出钱买的,下次再想交换,需要提前告诉我们。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女儿的幼儿园定期会搞一个跳骚市场,可以花很少的钱买玩具,也可以置换。

  有一天孩子把爸爸买的变形金刚换了一把坏了的小吉他,根本弹不出几个音。

  女儿还一脸得意,并用嘴配音谈给爸爸听,问他好听不。

  爸爸笑笑:「好听,你喜欢就好啊。」

  已经明确了孩子的物品,且贴上了「可交换」的标签,家长就请尊重孩子的决定,不批评、不干涉,共同分享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

  再昂贵的礼物,都不及理解和尊重,更能滋养小小的心灵。

  跟孩子「谈钱」

  很多孩子没有钱和价格的概念,所以才会坚持交换,这就需要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金钱观教育。

  让孩子明白钱是怎么赚来的,应该怎么使用,购物时不妨让孩子了解不同商品的价格,让孩子逐渐明白价值和价格的意义。

  我们当然不能向孩子灌输便宜就吃亏,更不要告诉孩子礼物越贵越好。

  只是让孩子明白,每一样东西都是爸爸妈妈辛苦挣钱买来的,值得好好珍惜,要更加理智成熟地处理自己的物品。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孩子在长大前,都在用最朴素的纯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小心翼翼地探索,从中发现新奇的快乐,人际交往的道理以及世界的运行规则。

  不要着急用大人的思维去衡量孩子的世界。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尊重孩子对玩具的处理权,尊重孩子世界里的交换法则,尊重孩子的喜好和选择。

  每个孩子的心声都需要被看见,每个跌跌撞撞成长的幼小心灵都需要滋养。

  何况交换没有吃亏,只会拥有更多,即使是不等价的交换。

  如此交换,才能获得双倍的快乐。

  如此养育,孩子才能获得有选择权和价值感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14 字。

转载请注明: “儿子用200元换了20元的玩具”,孩子间不等价交换,大多数父母都做错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