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或不回,爸妈不惧千里,催你结婚到底
记者:余湛奕
“闺女今年28,一人挣钱一人花;来年闺女29,赶紧找个男朋友。”这是牛年春晚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中催婚父母的一句对白,它道出了年轻人被爸妈催婚的烦恼和无奈,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牛年春晚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片段截图
往年春节期间,只要不回家,单身男女基本上可以躲过一波“被催婚”;然而在今年全国超1亿人就地过年的背景下,不少“原年人”发现,家长们纷纷“云催婚”,社交媒体正成为重要催婚渠道。
“比起春晚小品里的那对家长,我爸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北京就地过年的90后陈先生对中新网记者说。
“哪怕春节没在一起,爸妈总在有意无意打听我身边异性的个人情况。他们发朋友圈晒在老家参加朋友子女婚礼的照片,还配文‘不知啥时候轮到我们家办喜事。’”陈先生说,“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给爸妈的朋友圈点赞,只能假装没看到。其实我工作压力挺大,没法在谈恋爱上投入太多。”
和陈先生情况类似,董小姐今年在深圳就地过年。春节期间老家有同辈姑娘结婚,这几日父母和亲戚轮番通过社交软件轰炸式提醒她,“这个新娘比你还小”。
面对“云催婚”,董小姐深感自己和爸妈可能不在一个“对话频道”上。“我今年28岁,一直有计划辞职去国外留学深造。今年春节没回家,但父母也没少催。‘暂时不考虑结婚’这种真心话,总感觉无法向他们开口。”
翻看社交媒体,“云催婚”正成为这几日网友吐槽的高频词之一。“一年一度的云拜年,云催婚最是致命!”“以为不回家就能躲过去了吗?视频‘云催婚’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以前是亲戚围一桌一起说,现在是挨个视频说。”……
就地过年遭遇“云催婚”的背后,是很多家庭对子女结婚成家的热切期盼,但年轻人也有苦衷。有调查显示,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社交、习惯独立生活以及结婚要花费的成本等问题,正成为单身男女走向婚姻的主要障碍。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适婚人口总数下降、婚姻观念变化、年轻人受教育年限增加等多种原因,中国结婚率逐年下降。民政部发布的“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9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比上年下降8.5%。
不急于结婚的不仅是单身男女,一些情侣也选择止步于“同居状态”。王先生和女友都在北京工作,同居超过5年,虽然感情一直很稳定,但短期内暂无结婚打算。
“一旦结婚,双方父母的催婚就会马上升级为‘催生’,在没有做好生育准备之前,还不如让爸妈继续催婚呢!”王先生告诉中新网记者。
年轻人应该如何平衡父母“催太急”和自己“不想结”?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尤其关注到近些年来婚姻观念变化对人们迈入婚姻的影响。在城市里,很多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她)们在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会被“去性别化”,父母期待他(她)们更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现代化的城市氛围也为他(她)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比如,很多人不再为“结婚”而结婚,不再为“传宗接代”而结婚,女性也不再以依靠男性为生活目标,这是晚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些情况下,父母“云催婚”能否产生效果,其实是个问号。
“而在农村很多地方,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的情况仍然存在,加上很多青年男性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很容易忽略婚姻问题,所以农村男性的父母对婚恋问题更焦虑,更容易催相亲、催婚。”佟新说。
她提醒,在婚姻问题上,为人父母催太急时常适得其反。前些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租女友(男友)回家过年”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父母应充分尊重子女的意愿,毕竟婚姻是年轻人自己过日子,选择合适的终身伴侣才是正确的婚姻观。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魏绍玲说,“云催婚”不能过于急切,否则极易引发婚内纠纷。比如一些青年男女结婚时感情基础不牢,也没有多少积蓄和共有财产,房产和婚礼花费大部分来自双方父母馈赠。一旦婚姻破裂,在财产的定性和分割上会存在很多纠纷甚至激化为冲突。近年来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佟新表示,年轻人也要更多理解父母频频“云催婚”背后的心态。很多人一提“催婚”就觉得压力大,其实绝大多数父母绝不会强迫子女随便凑合找个人结婚,是否要结婚的主动权,归根结底仍在子女自己手中。
春节期间,一些主打相亲婚恋的社交软件为就地过年的单身男女“云相亲”提供了平台,让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障碍和空间限制拉进距离,尝试认识彼此。佟新提醒,“云相亲”要把握好“度”,一方面可以保持开放心态认识新朋友,另一方面也要增强辨别能力,保持头脑清醒,谨防上当受骗。
来源: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