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善忠:用鲜血书写革命信仰
□ 钟盛明
在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第3展厅,矗立着一座江善忠烈士英勇跳崖的雕塑:一座陡峭险峻的石峰下,一帮端着长枪的国民党匪徒畏畏缩缩地往上爬,江善忠挺立在峰顶,双手高举着一块石头猛地往下砸,随后毅然转身跳下了山崖,用21岁的青春热血书写下炽热的革命信仰……雕塑后面的背景墙上写着烈士牺牲前留下的誓词:“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江善忠生于1913年,江西兴国县人。1928年冬,15岁的他在当地党组织的启发引导下,毅然投身革命,参加长冈乡农民协会,并担任了乡农协宣传委员,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江善忠工作更加努力。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坚决地执行党的指示,领导农民与豪绅地主进行斗争。
1931年,江善忠调任合富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时,国民党军已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根据地红军在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同时粮食供应也发生了困难。
为发动群众参加和支援革命,江善忠自带干粮去办公,常常夜宿于草丛石岩中。他曾编唱过这样一首山歌:“草丛石岩当住房,为了革命自带粮。一切困难都不怕,只为群众求解放。”这首歌既表达了他为劳苦大众谋求解放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意志,也唱出了他作为苏区干部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好作风。1934年初,江善忠调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
1934年初秋,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分局考虑到江善忠是土生土长的群众领袖,享有很高的威信,决定将他留在中央苏区,领导苏区群众坚持游击战争。他将省苏裁判部机关进行改编,组成红军游击队,辗转坚持在兴国的方太、石源、崇贤一带与“围剿”苏区的敌人展开斗争。敌人对江善忠恨之入骨,贴出告示悬赏5000块大洋来收买他的人头。
同年10月,江善忠接到江西游击区指令,要求他所在的游击区接收安置一批伤病员。江善忠带领队员将20多名红军伤病员秘密转移安置在长冈乡石门寨冰心洞。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安置后没过几天,江善忠便接到地下交通员报告,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已得知石门寨冰心洞藏有红军伤病员的消息,正纠集大批人马往石门寨追来,且已至寨口。
江善忠一面和战友沉着迎战阻击敌人,一面派人通知伤病员转移,敌人来势汹汹,步步逼近。此时江善忠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退到石门寨与伤员汇合,伺机向深山转移,但伤员太多,很难转移成功;一条路是把敌人引向岔道,为伤病员转移赢得时间。然而,这条唯一的岔道是通往芒槌峰的一条绝路。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江善忠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抉择--把敌人引向芒槌峰。
芒槌峰位于石门寨西麓,地势险要,岩洞密布,江善忠便利用山岩作掩护,一步步、一枪枪把敌人引向峰腰。当子弹打光后,他就用石头往敌人身上砸,直到周边能搬动的石头都用光了。
此时,江善忠已身负重伤,为了赢得时间拖住敌人,他平静地脱下灰布褂,蘸着汩汩流淌的鲜血,用颤抖的手指慢慢地在灰布褂上写下了“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两行血书。
在敌人“缴枪不杀”的叫嚣声中,江善忠一步一步爬上了芒槌峰顶,他浑身是血的身躯挺立着,双手举起一块大石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敌人砸去,然后望着北方--红军长征的方向高喊:“共产党是杀不尽的,胜利属于共产党!”随后毅然跳下了悬崖……
“在很多人看来,21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年纪,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却有这样一个人,他有着伟大的信仰,为了革命的胜利,他毅然选择了献出青春和生命。”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副馆长黄红每当向观众讲解江善忠烈士的事迹时,都会动情地这样解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更多的正能量。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决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抚今追昔,江善忠烈士用21岁青春热血书写的临终誓言,蕴含着革命先烈对党无限忠诚的精神品格和对革命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迎接建党百年的日子里,再次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史迹,就能对“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有着更加深沉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