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记者11月4日从东城区了解到,东四北大街建筑外立面恢复修缮工程已经完成80%以上,永安堂药店、北新桥信托商行、东四卤煮店、精时钟表店等一批承载着老街记忆的建筑相继完工,东四北大街历史风貌逐渐呈现在市民面前。
自8月1日开工至今,已经完成外立面提升2.09万平方米。全街16条电力过街管铺设完毕,同时完成了北新桥街边花园等3个绿化节点改造。目前市政道路大修工程已经启动,沿线散乱的各种路灯杆、信号灯杆、标志杆、监控探头杆、指示牌等将实施“多杆合一”,梳理交通标志标线,预计11月底将完工亮相。
东四北大街重现历史风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参照老照片设计建筑立面
相较于此前完成整治提升的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全程更长、商业占比更高,仅东四街道的沿线就有商户165家,商居混合的特征十分明显。
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大市银街”设计定位,对于此次建筑立面恢复,东城区整体把控街区风貌,设计师参照了1960年、1990年等各历史时期的老照片,在保留老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结合沿线不同时代、不同功能的建筑外形,梳理保留了传统、民国、新中式、现代等四种建筑立面设计风格。
东四北大街432号永安堂药店是典型的传统拍子式铺面房,临街面是平屋顶,门上面有挂檐板,上作朝天栏杆,这是东四北大街最传统的商业建筑形式。沿线类似永安堂药店,采用传统商业店铺形式的商户不在少数。
设计师结合建筑原貌特色和业态特点,注重挂檐板的样式设计,设计了“万字不到头”、云纹、刻字等12种菜单选项,供商户选择,并在大街上交替使用。永安堂药店的挂檐板采用的是油饰和鎏金勾边工艺,修缮过程中还将“实与名副,财以道生”的古训刻在挂檐板上,把老字号诚实守信的经商传统融入到建筑风貌中。
东四北大街重现历史风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50年代儿童故事片《风筝》成为重要资料
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92号的“精时钟表店”,也是一处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建筑,传统的勾连搭建筑样式,是典型的“前店后厂”、“前店后居”。
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钟表店建筑的侧墙面,采用的是“五进五出”砌法,整体建筑美观讲究。但改造前,其北面老砖墙外面被涂了一层水泥砂浆。为此,特意找了老师傅对水泥砂浆进行细致的手工清洗打磨,打磨之后,发现这面老墙居然还是传统的“丝缝”做法。
在最初调研的时候,设计师广泛收集了沿线历史、建筑等各类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老电影等影像资料,其中有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的彩色儿童故事片。电影中一段街景,正是反映了当年东四南、北大街的风貌。这对建筑外立面和门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影片的老街景,恢复了钟表店颇具时代风格的门扇和窗户,配合经营业态,营造了一种复古怀旧的建筑形态,也得到了钟表店老板的理解和支持。
提供16种门窗样式选择
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称,东四北大街北新桥段前期有较多的违规“开墙打洞”被封堵,需要在保留原有民居、商业建筑的风貌基础上,梳理居民生活、店铺经营等元素,打造特色亮点。
针对门窗的样式,东四北大街共为居民和商户提供了4种风格、16种样式菜单选择,商户可自选颜色材料、扶手样式、装饰棂条,自行组合搭配。施工也不简单套用传统做法,即便是相同工艺,也根据不同建筑风格,在施工中展示细节差异。例如,在施工中,明确了不同风格砖墙的勾缝工艺,有淌白、丝缝、干摆等;女儿墙则有月白软心、各类砖雕、十字花墙、铜钱花墙等近二十余种样式。施工建造中,提出对旧砖“打点”、使用“缝子活”以及减少“糙砌”等具体工艺细节,突显了全街建筑“和而不同”的原有风格,恢复了原汁原味的老街味道、古都特色。
记者看到,在东四北大街43号北新桥信托商行,着重恢复了民国时期建筑线角和门窗样式,并根据原有二手自行车信托经营的商业模式,在商行门口雕琢了自行车的铜雕模型,展现老街商业文化和地标符号。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协作记者 王贵彬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