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8.9分,奥斯卡遗珠,美到窒息,震撼人心!

由 司马盼香 发布于 综合

今天要说的这部纪录片,在2020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它获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和最佳国际影片两项提名。

但最终,最佳纪录长片惜败《美国工厂》,最佳国际影片被《寄生虫》收入囊中。和许多获奖大热门相比,它从提名到落败都显得默默无闻,然而在我心里,它是纪录片中的无冕之王。

两位导演,塔玛拉·科特夫卡,斯卢博·斯特法诺夫,都是新人导演,这是他们的处女作。

刚开始,他们只是想拍一部河流改道,村庄变迁的故事。后来他们认识了本片的主人公哈提兹,被她所打动,两位导演便临时决定以她为拍摄对象。

拍到6个月的时候,一家游牧人家搬来,村落沸腾了,制作组一拍即合,当即决定一直拍下去。

这一拍就是3年,3年的时间里,哈提兹和游牧人家都习惯了镜头的存在,对制作组完全信任,把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展现在了镜头面前。

3年的时间,制作组积累了两千多个小时的素材并最终出了这部时长85分钟的纪录片。

虽然是纪录片,但影片大胆打破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分界,没有采访,也没有任何外在人员的介入。

出来的效果和一部剧情片几乎没有差别,可看性特别强。

有趣的是,因为制作组不懂当地语言,完全是按照默片的方式进行剪辑,遵从事件发展,而没有去过多关注语言对白。

直到成片出来,他们才发现这其中原来有着许多充满诗意的对白。

哈提兹想把母亲抱出去晒晒太阳,母亲说:

我现在就像一棵树。

母亲去世的那个冬天,她和哈提兹关于“春天”的那段对白,朴素生活中的诗意,实在是太美了。

有春天吗?当然有。有太多冬天已经过去了。

很多人用“美”来形容这部纪录片,但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不太贴切。

自然光下的油画质感,质朴生活中的温柔与诗意,美的让人肃然起敬,但因为这“美”根植的土壤太贫瘠,又觉得用“美”来形容太轻飘。

整体来说,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有震撼,有感动,也有悲悯——

《蜂蜜之地》

0 1

距离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50多公里外的一个偏远山村,这里是荒漠地区,缺水,少电,人烟稀少。

我们的主人公哈提兹,一个普普通通的养蜂人。

55岁的她一生未嫁,与80多岁的半盲母亲相依为命,靠养蜂来维持生计。

母亲年迈多病,眼睛不太好用了,腿脚也不太方便,每天都在床上度过,衣食住行都需要哈提兹来照料。

岁月和贫穷在哈提兹的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痕迹,皮肤黝黑,遍布皱纹,一双手干瘪又粗糙。

任谁看,哈提兹的生活都充满了苦难,然而,哈提兹却把这样的生活过成了诗一般。

她走过荒漠爬上高山,背着行囊穿梭在悬崖峭壁之间,凭借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寻找蜂巢的所在地。

每当采蜂蜜的时候,她都会对蜜蜂们说:“一半给我,一半给你”。这个习惯,她已经保持了很多年。

对她来说,蜂蜜是上天的馈赠,自己拿走一半已经是恩赐,剩下的一半要留给蜜蜂们来享用。

这是她和蜜蜂们的约定,是这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世世代代养蜂人对大自然的古老信仰。

夕阳的余晖下,她穿着黄色的衬衫进行着采蜜的工作,成群的蜜蜂在她周围嗡嗡嗡的飞着,触目都是金黄色,一派祥和。

那一刻,这片贫瘠的土地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宁静美好。

充满仪式感的约定给贫瘠的生活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纱,然而揭开这层纱,生活依旧残酷。

每次采集装罐后,哈蒂兹都会背上行囊徒步四个小时,去最近的城市出售。城市中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发现,原来哈提兹和现代文明的距离如此之近。

她在商贩面前兜售自己的蜂蜜,用卖蜂蜜的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城市里,她好像和大家并没有太大区别,但离开人群回到家,属于她的只有空无人烟的小村,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同一片土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0 2

如果不是一户游牧人家搬进了村落,哈提兹的生活很有可能就这样继续下去——

采集蜂蜜、照顾母亲、逗逗小猫小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们可能觉得这日子太辛苦,太心酸,但对哈提兹来说甜蜜总比苦难多。她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对贫穷生活的抱怨和忍耐,她总是很从容的生活着,把一根香蕉、一杯牛奶的香甜都记在心里。

生活的平静,被游牧人家的到来,而打破了。

游牧人家,一家九口,一对夫妻,七个孩子。他们开着卡车,赶着牛群,声势浩大的来到了这个小村,

最开始,孩子们和她一起唱歌、跳舞、荡秋千,一起用电线收听电台,相处的很融洽。

孩子们的父亲过来请教养蜂秘诀,她也慷慨传授,还特意叮嘱他“取一半,留一半”。

那时,她还不知道梦魇,从此开始。

哈提兹对物质的欲望,是很低的。

她采蜜只采一半,养蜂也从不多养,卖蜂蜜的钱维持在支撑自己的基本生活,当游牧人问她养蜜蜂的收成时,她说“不管量有多少,对我们足够了”。

她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并不奢求太多。

游牧人,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他养了成群的牛,又养了一箱又一箱的蜂,刚开始他还谨记着“取一半,留一半”的规则。但当有人成批量购买蜂蜜时,他便开始涸泽而渔。

报应,很快就来了。

刚开始,游牧人的蜂群攻击了哈提兹的蜂,哈提兹的蜜蜂只剩下了5只。

后来,他自己的蜂也全死了。再后来,他为了尽快长出新草,烧了附近的枯草,为了找到蜂巢,把大树拦腰砍断。最后,他自己的牛也死了。

周围被他搞得一派狼藉,哈提兹失去了蜜蜂,生活被他彻底毁坏,哈提兹伤心至极,但却毫无办法。

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着离开这里。”

随着蜂群的死亡,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到此达到了巅峰。

0 3

游牧人,贪婪、粗暴、功利。

哈提兹,细腻深情、热爱生活、富有童心。

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相比较哈提兹内心世界的丰富充盈,一心追求物质生活的游牧人,倒像是个野蛮人。

7个孩子,只管“养”,不管“教”。

每一个孩子都早早的投入到劳作之中,小小年纪被蜜蜂蛰,稍微大一点就被父亲当做成人来使唤。

在这个家里,钱是至尊,父亲因为能挣钱就把自己置于所有人之上,遇到事情就指责妻子和孩子,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活一大家子,结果全家人个个无能,没人能为自己分担。

把村子搞得乌七八糟之后,游牧一家走了,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贫穷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两相对比,哈提兹实在可敬,她并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

对哈提兹的悲悯,也并不是因为她生活中的苦难,而在于她生活的孤独。

她的世界很小,除了母亲几乎没什么可以和她说话,但她的能量却很充沛,对这个世界也很温柔。

她唱歌、跳舞、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时笑的眼睛都挤在一起,买来染发剂把自己美美的打扮起来。

她毫不掩饰对母亲的眷恋,斗嘴之后互相亲吻。她和小猫小狗说话,用叶子把掉在水里的蜜蜂救出来。

她没有出嫁过,但对于生儿育女的生活,她是向往的。

她曾对游牧人家的儿子说:“如果我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儿子,我的生活可能会不一样,但是我没有”。

没有儿子,没有丈夫,母亲就是她唯一的亲人。

可是,在游牧人家离开后的那个冬天,母亲去世了。

之前,母亲虽然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但至少可以和她说说话,但是现在,她连唯一说话的人也没有了。

黑暗里传来了她的哭声,她在雪天的墓地里坐了好久好久,这个冬天,漫长的好像真的不会过去了。

最终,她还是站了起来。

曾经,她一个人外出采蜂蜜,母亲在家里等她。

后来,游牧人家的儿子,曾陪着她外出采蜂蜜。

现在,只有一条狗陪着她了。

冥冥之中,她回到了最开始采蜂蜜的那个峭壁。

揭开石板,果然,里边还住着一群生机勃勃的蜜蜂。

嗯,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菜单栏回复:蜂蜜之地 获取观看地址,喜欢文章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