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贺勇
1月5日,东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七有’‘五性’发展为民,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东城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东城将签约养老家庭照护床位1600张,同步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
东城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始终坚持做好“老有所养,弱有所服”不动摇,做实、做细民生保障基础,将群众关切放心上,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准则,不断拓宽为民服务范畴,发挥统筹协调机能,“以百姓为本,以民意为根”不断推动为民服务提品质、增效能,在民之所需的地方,突出职能作用。
从老有所养 到品质养老
构建立体式“大养老”格局。加快推进养老设施建设,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和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机制,及时响应老年人身边、周边、床边“三边”需求,构建起政府兜底+社会互助+市场提质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2年,推进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全覆盖,以朝阳门街道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经验迈进“3.0”为引领,各街道发挥属地优势,打造一街一特色,以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为前沿,汇集和联动地区各类服务商资源,把更多更优质的公益性、普惠性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今年,新建12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同步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做好健康监测、上门服务,将专业照护服务送到老年人床边。加大“养老护理员+驿站工作者+社区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使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社工队伍、志愿服务队伍随时围绕在老年人周边,主动发现,及时响应老年人需求。疫情期间,东城区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开通18条社会心理服务线上通道,为全区养老机构老年人及工作人员减压。
东城区从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搭建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等多方面发力,形成了功能完善、服务多元、监管到位的立体式“大养老”服务格局,从“老有所养”向“品质养老”迈进。
从弱有所扶 到持续帮扶
推动精准救助“大联动”方向。精施细策,完善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教育、供暖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保障网络全覆盖。
“兜底性”保障,严格落实“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至2022年12月,东城区享受低保及生活困难补助人员6229户、9821人,低收入人员267户547人,享受城市特困供养待遇人员298户、298人,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7亿元。
“临时性”救助,及时帮助困难群众应急、过渡。疫情期间,针对特困、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的临时性困难,及时发放临时救助金保证其基本生活。实施临时救助598户1121人,发放临时救助金225.47万元。
“广泛性”动员,持续推进精准帮扶。构建“物质+服务”的精准救助模式,以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为抓手,对全区重病、重残、困境家庭儿童、失独老人等困难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帮扶工作,汇聚社会帮扶力量,搭建好困难群众身边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指导街道儿童督导员和社区儿童主任,共同落实困境儿童生活费、补贴、助医助学、慰问防疫等政策,履行相应监护职责。
2022年,对260户有特殊需求的不同类型困境家庭和个人开展个案精准帮扶服务。疫情期间,街道困服所筹集防疫物资,通过电话向救助服务对象宣传防疫知识、提供心理情绪疏导等帮扶服务,为有特殊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送菜、送药、助医等个性化服务共计6870户次。对困境老人进行陪伴倾听、生活照顾;对困难残疾人开展中医理疗按摩、心理疏导等服务;对困境儿童开展亲子关系调适、课业辅导等活动,逐步消除贫困代际传递,使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2023年,东城区将围绕‘七有’‘五性’的总体布局,做好从老有所养,到品质养老;从弱有所扶,到持续帮扶的进一步深耕。
进一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供给,签约养老家庭照护床位1600张,同步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健全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加强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面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利用,推动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在进一步做好“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实现活力老人的“老有所为”,通过将“为老”与“老为”相结合,从而实现老年生活品质提升。
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健全社会救助分层分类保障体系,完善低保、特困、低收入、供暖、助学等各项救助政策,发挥救急难作用,及时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围绕“七有五性”总体布局,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持续推进精准帮扶工作,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