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总储存量年度增加10.9亿立方米
央广网北京1月30日消息(记者周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2019年到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完成全国地下水位统一测量和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工作,查明了全国地下水年度变化量,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地面沉降防治与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调查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的地下水统测网,监测面积由350万平方千米拓展到400万平方千米,填补了内蒙古高原中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罗布泊等地区地下水监测空白。通过调查,首次掌握了全国地下水储存量年度变化。2020年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总储存量年度增加10.9亿立方米,三江平原、四川盆地等11个平原盆地地下水储存量年度整体增加。
同时,针对矿山、农田、化工场地等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基于地球化学方法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例如,针对稻田镉污染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概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室负责人谭科艳介绍,在水稻育秧过程中,将土壤修复材料施加到育秧土中,在水稻根系周围形成“微型障”。抛秧后,“微型障”随根系土带入水稻田,可有效阻滞土壤中的镉通过作物根系迁移至果实,从而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我们在某一个地区进行了一个450亩地的修复实验。这个实验的数据显示,在我们稻米的果实当中,镉的含量降低了80%。”谭科艳说。
同时,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还针对化工场多重金属污染问题,稀土矿山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氨氮污染问题等,研发了一系列修复技术。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国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化、标准化建设,有望在今年实现市场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