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似乎在文化上有一种执念,一定要刻意的突出其独特性。
就拿从2020年开始的“纯韩文化”政策为例,近日韩国又开始了一项具体落地该政策的行动。据媒体报道,韩国法务部4日宣布,将汉字改为韩文的四项法律(《登记特别会计法》《民事诉讼费用法》《不动产登记特别措施法》和《小额案件审判法》)的修正案当天在国务会议上获得通过。根据修改后的法案,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少用到的“收俸”(即收税)和“懈怠”(即无故逾期不履行职责)等词将改用韩语表达,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其含义。
按照这些新的法律规定,一些汉字将从韩国法律中被删除。不过,此次法务部还同时留了一个解释性的规定:“法律条文如果仅使用韩语难以理解或容易引发歧义,那么应该在韩文后加括号,括号内标记汉字,比如(诉)(岁入)(算定)(反对给付)等”,这个规定其实反映出了韩国在文化方面的纠结心态。
一方面,韩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汉字在韩国的使用相当广泛。就以最为基本的姓名为例, 每一个韩国人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汉字姓名,这就是我们觉得韩国人的名字和中国人名字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的重要原因,而且韩国官方还有专门颁布的汉字姓名库,每年都还在往这个汉字字库中增加新的字,以满足韩国民众取名需要,目前该字库的字数已经超过了8000。而且韩国对汉字的掌握也已经成为了一些硬性要求,在教育中都有所体现。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韩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现在也依然如此。
另一方面,韩国又特别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感,以至于经常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之前的端午申遗等,现在又准备在一些领域删除一些汉字,这些动作其实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可能只是一种态度的体现。
事实上,文化本就是一个宽泛的存在,如果将格局放大,起源于哪个地方并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重点在于让民众生活得更好,韩国或许可以转换一下思路,就不会陷入这种尴尬的纠结心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