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够了

由 东方崇学 发布于 综合

孩童教育永远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但其实,父母也是在不断试错中把孩子抚育成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很容易摧毁他们。

父母是一面镜子,孩子在镜中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反馈,那么情绪就很容易得到疏解,会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的情感相通,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

相反地,如果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不到正确的反馈,直接被父母忽视,总是不理会或错误地回应,那孩子就会在长时间被忽视、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心生焦虑和压抑情绪。

当孩子拿着心爱的玩具玩得起兴时,有别的小朋友过来,父母通常会热情地、直接将孩子的玩具交给对方玩,选择忽视自己孩子的感受,觉得委屈一下也无妨,可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若孩子与年幼的儿童一起玩、发生矛盾时,很多父母会不分对错,先直接指责自己的孩子。

因为自己的孩子年长一些,就必须做退让,事后父母也没有任何安抚。这样会使孩子认为父母只喜欢年幼的孩子,只要年纪小就可以明目张胆地犯错。

父母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责怪,会让孩子的世界一步步地被摧毁。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被保护

成人习惯性地控制打压孩子,自以为是在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实则是摧毁孩子最致命的毒药。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如果家长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将孩子贬低到卑微的地位上,那么孩子可能面临的就是被毁掉的境遇。”

这样的家长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行的,没人赏识他,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进行对比,希望能够刺激到他们。

有些家长会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的牺牲者,让孩子从小就承受负罪感,而这些罪恶感可能会让一个人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度过一生。

还有些父母从来不与孩子商量沟通,只靠提高嗓音来要挟和恐吓孩子,甚至在生活中受挫,也会直接将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达到情绪宣泄。

从来不顾自己孩子的感受,会当众出孩子的丑。而这样的父母一般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无知或有意为之。

挫折教育

有一类父母,从来不顾及自己孩子的感受,会在大庭广众揭短。其中,也分为无知和有意两种。

很多家长受到老一辈“棍棒教育”的影响,由于教育水平及认知水平低的局限,不懂教育的真正方法,只是一味推崇棍棒教育。只因为这样直接,孩子也能变得温顺,可行性高。

第二种父母,则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推崇的是“挫折教育”。他们一心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给蒙蔽,认为“打击”就是变相地激励,却完全曲解了真正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孩子面对自然挫折的时候,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帮助和安抚,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人爱的,父母会一直陪在他身边,所有的坏事情都会消失的。

《爸爸去哪儿》第六季中,杨烁就是采用挫折教育的父母代表。每当孩子完成任务后,杨烁都会用严厉的表情提示孩子,或者是提出批评。

他想把自己塑造为一名“严父”,树立起父亲的威严,想让孩子更好地被驯服以及顺从,给儿子做好男子汉的表率。

但越是如此,杨雨辰胆怯的心理就越严重,他连牙疼都不敢和爸爸讲,行动完全受心理限制。这的确使孩子听话了,可也变得懦弱了;孩子被驯服了,可也被越推越远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若习惯性无视孩子的感受,那无视就是摧毁孩子的“毒药”。摧毁一个孩子的不只是贬低或谩骂,视若无睹才是最伤人的。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对待孩子都像陌生人一样,他们的开心、难过都丝毫得不到关注,那么又如何树立安全感呢?

这种孩子难免变得缺爱,甚至会在生活中做出过激举动,想以此来引起关注,寻求微弱的关心。

如果成人的强迫与打压是摧毁前的明枪,那无视的冷暴力就是摧毁的暗箭。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一个孩子被摧毁也是因为受到了父母日积月累的伤害。

虽然父母很难做到完美,但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也很好满足。有时父母的一句夸赞和鼓励,足够让孩子心甘情愿地顺从,要相信爱永远能战胜一切。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