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更重要的是准确传递内容,确保上情下达。在表达上保持理性、克制,不能为了扩大传播效果自行“加戏”
“持续18天,全城大消杀”——最近,这样一则通知让云南省弥勒市走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8月28日,弥勒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爱卫办)发布了《弥勒市2023年城市建成区病媒生物消杀通告》,其中“在全市开展病媒生物消杀工作”的说法,引发了一些人的疑惑和猜测。
长达18天的消杀安排,加上一些消息在转发时使用的夸张语气,让一些人误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由于并未写明“病媒生物”具体指什么,在相关消息的评论区,有人猜是鼠疫,有人猜是霍乱,也有人直言“有什么传染病最好直接公布出来”。
30日,弥勒市爱卫办工作人员接受采访表示“病媒生物”主要指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31日,弥勒市爱卫办又发布通报称,“弥勒市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病媒生物消杀工作,这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项常规工作,此项工作已连续开展了3年。旨在降低鼠、蚊、蝇、蟑螂、小黑虫等有害生物的密度。消杀工作不会对群众生产生活及旅居出行造成影响。”
至此,公众总算了解个中内情,部分夸张的传言也不攻自破。但回顾这起事件,从当地发布第一则通报,到相关猜测质疑得以平息,仅仅相隔几天。但是,由信息不透明所引发的恐慌情绪,却造成了一定影响。近年来,人们对涉及流行病疫情的消息高度敏感,倘若有关部门反应不够迅速,某些谣言很可能会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传播。往小了说,这会损害当地的城市形象与旅游商誉;往大了说,一旦谣言导致集体恐慌,促使一些人做出非理性的避险行为。
其实,从有关部门补充发布的信息来看,弥勒市定期开展的病媒生物消杀工作,是一件好事,对人们的生活将带来益处。但不够周全的信息公开方式,却可能把好事办成坏事。发布政务信息,既要做到“多一点”,也要做到“少一点”。比如,通报中的有效信息应该多一点,具体解释应该多一点。此事一度出现一些不靠谱的猜测,核心原因在于没有一开始说清消杀工作的背景,也没有指出“病媒生物”的具体内容。把这些内容对人们说清,没有什么坏处。政务信息发布应该多站在受众的角度上,考虑人们需要听到什么,这项工作才能做好、做实。
与此相对应,“少一点”指的则是信息发布、转发时夸张夸大应该少一点。比如,部分平台转发相关通报时,使用了“大消杀”“连续18天”“注意避让”等说法,在后续传播中,容易让人把事情想得很大。其实,这些内容并没有出现在通告的原文之中。此中值得反思的是,无论发布还是转载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意识到,政务信息,更重要的是准确传递内容,确保上情下达。在表达上保持理性、克制,不能为了扩大传播效果自行“加戏”,提高信息发布的水平与透明度,让公众得到更加准确的政务信息,避免误会与谣言滋长。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杨鑫宇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